《词苑》(105)
李清照:鹧鸪天 . 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文】:
花色暗淡轻黄,体性和顺温柔。形迹疏放,远离尘世,只把香留。何须要青绿深红的颜色,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面对它,梅花定生忌妒,菊花也应含羞。在画栏繁花盛开处,它的名气冠中秋。大诗人屈原可是对它无情思,为何在当年的《离骚》中不见收?
【简析】:
这是李清照的一首咏物词,应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之后,她与丈夫赵明诚离开汴京,远居青州(今山东青州)之时。女词人一反咏物词的传统,在咏物的基础上,用主要的笔墨,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风格独特,别开生面。主要的写作特点是:
一、生动地描绘了桂花的形象特质。起首二句,描写桂花轻淡的颜色,温柔的体性,疏远的形迹,浓郁的清香,把桂花神形兼备的独特风韵,尽显在读者面前。大自然中的桂树生高山而独秀,无杂树而成林,秋季开花,花簇生于叶腋,蕊小花细。它不以鲜艳的颜色和浓丽的外形取悦于人,然而它淡雅温柔,香气浓郁,好比一位恬静高洁的淑女,把芳香长留人间。词中起笔的十四个字,赋于桂花以人的情感,精练而准确地表现了桂花的特质,为下面的议论打下了坚实的形象基础。
二、层层议论,托物抒怀,充满诗意,深化主题。上片歇拍二句,用“何须”二字把以色美取胜的众鲜花排开,赞美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是第一层议论。过片三句,以群花作比,梅菊为衬,继续用拟人手法,感叹在桂花面前,梅花定忌妒,菊花应含羞;称赞桂花在中秋时节为花中之冠。这是第二层议论。结尾两句,女词人别出心裁,用无理的理由,批评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遍收名贵花卉,以喻君子美德,却遗漏了桂花,是缺少“情思”,体现了她对桂花的特别偏爱。这是第三层议论。女词人通过这些精彩的议论,表现了她超凡脱俗的美学观点和注重内在素质美,崇尚淡雅高洁的情怀。进而深化了这首词看似咏花,实为咏人的创作主题。也正是女词人自我品格的生动写照。
【注释】:
<1>暗淡轻黄:形容桂花的颜色。<2>体性:体貌与性情。本指人,此指桂花。<3>情疏迹远:指桂花的形迹疏放,远离尘世。因为桂树多生长于深山之中。<4>“画阑”句:化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阑桂树悬秋香”句意。<5>骚人:指屈原。因其作《离骚》,独创骚体诗,故称。<6>可煞:表示疑问。犹可是,难道是。<7>“何事”句:指《离骚》中没有用桂花比喻君子美德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