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年初,这是我们每年制定目标的季节。制定目标需要符合smart原则。另一方面,一个单位完成战略目标,需要把工作分解到各部门,从管理上需要绩效管理,相关部门就需要制定绩效指标,也需要符合smart原则。所以今天就来聊聊smart原则。
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SMART原则,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ased。
smart原则的思想可能源于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的著作《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但该书并没有明确提出SMART这一组合词。
另外,有人提出1981年乔治杜兰在《管理评论》中发表论文,提出设定管理目标的五个原则,简称SMART原则。这时首次出现的吗?也许。不再深究。
SMART原则用于目标管理。
从公司来说,目标管理是为了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更是为了管理者将来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提供了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开与公平。也就是说,目标管理与与绩效考核是一体两面,是同一件事情。
目标管理须满足SMART原则:
——S代表具体(Specific),目标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目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目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目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R代表相关性(Relevant),指目标是与工作的其它目标是相关联的,是与本职工作相关联的;
——T代表有时限(Time-bound),完成目标须有特定的截止日期。
制定目标如何做到SMART,可参见百度百科中“五大原则”与“具体示例”两节,此处不再赘述。特别说明的是,百度百科中“理论基础”一节指出目标管理的三大特点“人”、“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成果”,也总结得挺好。
公司需要目标管理,个人同样需要目标管理。人生不仅需要工作,不管是易效能的八大关注(健康、家庭、事业、财富、学习、社交、休闲、效能),还是《重塑心灵》中提到的十大意义(精神、健康、知识、修养、爱情、家庭、朋友、社会、事业、财富),都是注重平衡的人生,在每一方面不能太失衡,需要在每一方面分别制定目标而又不对其他方面造成不好的影响,其实还是SMART中的R-相关性的涵义的延伸与扩展,但在《重塑心灵》中对于这一点却是专门加了两个字母,形成PE-SMART,P-positively phrased正面词语,E-ecologically sound符合整体平衡。这些都可以说是对smart原则的发展和补充。
这个知识与其他知识有什么联系
- PDCA
使用SMART原则制定目标,在制定计划执行目标的过程中使用PDCA戴明环进行调整,除调整计划外,也可能对目标重新进行调整。
这个知识有哪三个能用和不能用的场景
三个能用的场景
- 制定公司目标
- 分解绩效考核指标
- 制定个人目标
三个不能用的场景
- 不是所有长期短期目标都需要符合SMART原则
要制定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并不容易,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同时也要考虑一些外部因素。太短的目标由于可能其他临时事件干扰造成目标未完成影响体验,太长的目标对一些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可能估计不足。具体哪些周期的目标需要SMART原则,需要针对具体公司或个人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周目标以上、年目标以下都应尽量符合SMART原则。 - 不是每个目标都可以做到SMART原则
有些目标可以是方向性的,特别是对于开创性的目标,由于没有先验经验可参考,可能无法做到可衡量,截止日期也可能无法一次确定。比如某些科研项目,方向是相对明确,但能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能成功,只能是阶段性的评估后随时调整目标和计划。前两天我说过今年我的目标之一是建立架构能力树,但做到什么程度算完成,现在心里也没个谱,但总要先完成再完美吧。 - 有些考核指标也无法做到公平的SMART原则
软件行业开发人员的绩效考核一直是个难题。曾经出现过的以代码行数催生冗余代码、以工作时间催生出工不出力、以任务个数缺陷率催生拆分任务的情况,都饱受诟病。
总之,目标和绩效考核都可能会有定性定量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