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二」24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当祭而祭之,是为谄媚;该当为而不为,是为无勇。”
【注释】
“非其鬼”,按礼通常是不当祭的,故引申为“不当祭”。“鬼”,一说指鬼神,一说指死去的祖先,此处似应泛指鬼神。
“祭”,祭祀。是古时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主要是为了崇德、报恩、祈福、攘祸。
“谄”,谄媚。
“义”,宜也。义是仁的理性实践路径。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因此,义即为仁道。此处可译作“该当为”。
【评析】
《礼记·曲礼》云:“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意思是说,天子祭天地、四方、山川、五祀之神;诸侯祭其所在的地方和山川之神以及五祀之神;大夫祭五祀之神;士人只祭其祖先。“岁遍”,即每年祭一遍。
《论语》“八佾篇”第六章中载有“季氏祭泰山”之事。泰山在鲁国境内,按礼只有天子和鲁国国君可以祭祀。而季氏作为鲁国正卿,却冒用诸侯之礼往祭泰山。但泰山之神若有灵,则必知礼;既知礼,则必不受非礼之祭。因此,季氏谄媚神祇以求护佑的作法注定徒劳无功。故《礼记·曲礼》又云:“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所谓“淫祀”,意即非分之祀。
不仅非分之祀是“非其鬼而祭之”,非类之祀其实也属于“非其鬼而祭之”。古人之祭天地山川、祖先圣贤,其实是出于对自然、生命和道德之本的感恩戴德,本质上是基于对正知正见的追求。而邪知邪见亦有其所出之“鬼”,但却非仁者当祭之类,因此亦属“非其鬼”。不行非类之祀与孔子的“无友不如己者”显然是基于同样的原则。
因此,古人虽然重祭,但却应各尽其分,各择其类。故有当祭,有不当祭。凡“非其鬼而祭之”者,必因所求非分而有谄媚。是故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儒家重德,主张行义。何为“义”?义=仁+智。仁主行事方向,智主路径选择。因此,义就是仁的理性实践路径。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行义并不容易,因为常常要面对利害甚至生死的考验,非有勇而不能行之。行大义需大勇;行小义需小勇;见义不为,则无勇。行义必有所“得”,是为“仁德”。也就是说,德=义+勇=仁+智+勇。
是故有仁德者,必仁智勇兼备;其圣德者,则必有大仁、大智、大勇。古人以有德者为君子,又以君子为有位者,而圣德之人临君位方可称王。古人这种德位相配的理念,其实就是对自君至臣的各级为政者所提出的任职资格要求。
因此,权力的合法性不能靠暴力背书,而只能经由“选贤与能”授予。而要“选贤与能”,就必须要有适合贤能之士养成仁德的体制环境。1990年两德统一时,西德人发现,原本以严谨、勤奋著称的德意志民族特质,在东德已荡然无存:人民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企业偷工减料已然成风;六分之一的居民沦为秘密警察线民,互相监视和告密,而反监视和反告密则成了人民生活最主要的内容。
可见,专制极权体制对于仁德的养成非但不能形成正向激励,反而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因为欲行专制,就必行愚民以蒙蔽民智,无智则不知义之所安;欲行极权,则必用暴力以剪除民勇,无勇则见义不为。民众或不知义、或见义不为,其结果就必然导致整个社会道德崩塌、人性沦丧。见倒地老人而不敢扶,见车祸儿童而不敢救,见社会不公而不敢问、见恶行昭彰而不敢管……原本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结果却变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充耳不闻;家事国事天下事,漠不关心”……。国人之怯懦无勇,自有史以来,实未有甚于今日者。细究其因,则皆专制极权愈演愈烈之祸也。
祭非其鬼是无智,见义不为是无勇。无智无勇则无以成德,无德则无以为政。本章作为“为政篇”的最后一章,算是对“为政以德”的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