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今天特别不听话,总是叽叽歪歪,找爸爸,不要妈妈。
一会儿光着脚跑去找爸爸。一会儿光着脚跑去找爸爸。躺爸爸床上不让爸爸睡觉。自己也不肯睡。
要在哥哥床上睡。
榆树不愿意:“为什么?这是我的床。你上你床上睡去。”
张明:“那边睡去。”
榆树不说话,也不动弹。
“没听见吗?让你那边睡去!”“快点!”“滚!”
甘蓝听着生气,这算什么?明明是板栗耍赖不讲理,为什么委屈儿子?为什么赶走儿子,还训他骂他?
但是她没有说话。她一说,又是一场争吵。
张明正烦着呢。他只想板栗快点安静下来,不要哭,不要闹。是非对错他是不管的。
甘蓝跟榆树说过很多次,不要跟爸爸争辩,毫无意义。爸爸从来不是讲理的人。跟他争辩,他就会辱骂,呵斥,威胁,为什么要跟他浪费时间?消耗生命?
榆树委委屈屈抱着被子去了小卧室。
一会儿回来拿枕头。让张明“抬抬头。”“干么?”“我拿枕头。”“不给。”榆树拽出来走了。
板栗要求“讲故事。”
张明: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
“我困了啊!我睡觉去了啊!他从床上掉下来我不管啊!”
甘蓝气哼哼地去抱板栗。板栗躲在张明身后“我不睡觉!我不要妈妈!你走开,你走开。”“好好好,不要妈妈不要妈妈。你躺下睡觉,你躺下睡觉。”
甘蓝火大:“你惯着她,不让她睡觉,又嫌我不管!”“除了做饭什么也不做!”“什么都是你做的!”说完,甘蓝又后悔了:干嘛跟他说这个?有意思吗?难道还对他有什么要求吗?一个摆脱不了的猴皮糖罢了。跟他争辩个屁?
甘蓝已经很烦很烦跟他在一起。以前是看见公公婆婆烦,后来听见公公婆婆的声音就烦。现在是看见张明就烦,在这个房子里就烦。烦得她连对板栗都没耐心。板栗一淘气她就生气,没心情理。
争吵是没用的。甘蓝不想再争吵。争吵也是一种沟通。争吵如果能够吵明白什么,能够有所改变,争吵还是有意义的。现在甘蓝不想吵。张明不讲理,她只是生闷气。
甘蓝把窗帘拉下来。张明说:“谁让你拉下来的。俺的东西不好,俺的东西一碰就坏了,谁让你动的?”
甘蓝什么也没说。
她真想现在就走。
让他自己看孩子自己做饭好了。他那么了不起,让他自己干啊!为什么过来做饭?
想想而已。
甘蓝需要有人给她看孩子。她得上自习。晚自习还好,早自习实在不能没人照看板栗。
她又不想妈妈来。
甚至,妈妈有时候让她比看见张明还烦。
也许再过几年,到板栗六岁,就可以让她自己在家睡,自己上早自习了。
也许还是危险的。
总之呢,尽量,尽快跟张明分开,少见面。
“爸爸,拉臭。”甘蓝都听见张明的鼾声了。犹豫了一下。板栗继续说“爸爸,拉臭。”“嗯?啊?拉臭?上小马桶。”张明半醒不醒,迷迷糊糊说了几句,把板栗抱到小马桶上。
板栗尿完了。“拿纸给她擦屁股啊。”甘蓝没吭气。“拿纸给她擦屁股啊。我给她擦屁股吗?我男的。”甘蓝仍然没有理睬。装个屁!你没给她擦过屁股吗?
“我给你拿纸擦屁股去啊。”“拉臭,还没拉完呢。”“爸爸,你为什么是男的呢?”
“我给你拿纸擦屁股去啊。你没穿鞋,脚别放地上啊。”
张明把板栗抱地垫上擦屁股。板栗说“不要妈妈,不要妈妈。”
“不要妈妈,不要妈妈。我去倒臭臭,洗手,你先在床上趴着别动啊。”
张明抱着板栗去倒了小马桶,把板栗放下去洗手。
甘蓝听着板栗在床上滚来滚去,两脚踢着橱子。心里吊吊着,生怕她滚下床去。但又实在不愿过去看着。
收拾完,张明躺下,一会就起鼾声了。板栗还在滚过来滚去,脚踢得橱子当当响。甘蓝没睡。板栗不睡,甘蓝不敢睡。那个床太小,张明早就睡着了。板栗要是乱爬,回掉下去摔了。
她怕自己睡着,就看手机。
她还是有些怵张明的。即使不理他,张明过来,他也是赶紧关掉手机,扔到一边。
这是很不公平的。张明每天玩手机昏天黑地,却总是指责甘蓝不看孩子玩手机。甘蓝反驳他,他却毫不自觉,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
后来甘蓝从心理学方面了解到,人的心理机制就是如此。每个人都会放大自己认为的优点,潜意识就会过滤掉自己的渣行为。所以张明绝不会心虚。他是真的理直气壮。就是认为自己毫无过错,甘蓝什么都不干,懒惰成性。
跟这样的人,没法吵。
好在下个星期老头就该出院了吧。还是自己和板栗一起过日子舒坦。
自己心情也放松,也有耐心对待板栗淘气。也能按时让板栗睡觉。不必担心板栗哭闹,张明指责。总之,没有张明,就没有压力,没有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