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茶故乡”蒙山,坐落在名山县境内,因“雨雾蒙沫”而得名,古称“西蜀漏天”。
西汉时期,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他因此被称为“蒙顶山茶祖师”,这里被公认为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今天所称的蒙顶山景区,由蒙山和百丈湖共同组成。其中,百丈关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获百丈(关)者,必得成都无疑”之说。
1935年长征期间,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曾在这里,展开了一场异常悲壮的战役。战役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战斗进行之艰难、之悲壮、之惨烈,是红军长征史上仅次于湘江血战的一场大战。而导致这次战役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南下北上之争”。
争论始自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会师后,摆在中共中央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红军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明确发展方向。但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中共中央和张国焘之间产生了分歧和争论。
中共中央主张北上:在地域广阔、交通方便、汉族居民较多,帝国主义势力和国民党统治薄弱,且靠近抗日斗争前线华北的川陕甘地区,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领导和推进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而张国焘坚持红军向西:避开国民党军强大的军事力量,退到人烟稀少、少数民族聚居的川康边地区,或南下攻取成都,并在1935年9月下旬,执意率红四方面军南下,提出要“打到成都吃大米”。
红军南下速度之快,攻城拔寨之坚决,让刘湘措手不及。
当红四方面军决定向名山、邛崃进击,乘胜东下川西平原,威胁到刘湘的政治心脏成都之时,刘湘亲自发布了《告剿共官兵书》,对全体川军下了死命令,从师长一直到排长,临阵退缩、谎报军情、作战不力者,一律就地正法。
此令一下,川军成了敢死队。
薛岳、顾祝同、贺国光等国军大员,都被派到百丈关前线担任参谋,同时,一大批国军骨干军官被派来改造川军,缩减川军编制,精简部队,配备更多更好的装备,川军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
1935年11月中下旬,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王树声、李先念等分兵三路在名山重镇百丈关与川军展开死战。
面对川军又狠又快的反扑,红军物资极度缺乏,加上天气转冷、地形不利,红军损伤惨重。这次战役历时18个昼夜,是南下以来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此役后,南下红军一撤再撤,人数由8万人腰斩至4万余人,再无余力执行南下战略,一万多红军战士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永远长眠在了名山大地。
百丈关战役是红军长征十三大战役之一。百丈关战役证明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红军北上抗日军决定的英明正确,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为纪念百丈关战役,1985年,在蒙顶山之巅、皇茶园之上的天竺院,即曾经的红军百丈关战役的指挥部旧址上,建成了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也称蒙山红军纪念馆。纪念馆坐落于蒙顶山之巅,蒙顶山的皇茶园之上。馆名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题写,馆内的史料除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外,还有兵器、货币、分田证、公文包、石刻标语等实物,以及邓小平、徐向前、张爱萍、刘伯承、杨成武、肖华等题词的碑刻。
纪念馆周围,还有红四方面军217团所挖的战壕、交通壕、掩体工事等遗址。馆前的几棵挺拔的大树,其中一棵据说曾是徐向前元帅的拴马树。四周林木葱茏,茶园青翠,安静祥和,越发衬托得当年的那场战役的惊心动魄。(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