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寥阔高远之势抒尽情致深婉之愁——晏殊“以极悲壮而道至柔婉”的“风骚之作”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字同叔,江西南昌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人自幼好学,能诗善词,晚年仍孜孜学习,不知疲倦,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其词作风格温润秀洁,雍容典雅,语言清丽自然,音律婉转和谐,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一脉,冯煦《蒿庵论词》称之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与欧阳修共开“江西一派”。他的这阕《蝶恋花》就是一首颇负盛名的写闺中少妇离情别绪、相思之苦的闺情词。全词风格婉妙明丽,风流蕴藉,境界高远,作者一改普通婉约词纯粹情致深婉的特点,给词融入一份寥阔高远的格调,凸显词人的高妙深邃和匠心独运。

首先,“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这是“互文”修辞法,其实是菊花、兰草都在秋天的晨雾中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菊花和兰花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它们在烟雾和露水中显得愁容满面,仿佛也在感叹秋天的萧瑟。这一句仅七字,亦物亦人,亦景亦情,精美之至,作者虽未直写主人公,可已将她的心情、处境婉妙地衬托出来。这种写法实现了作者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接着,“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初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罗幕”,表明主人公所处富贵家庭。“轻寒”,提示正是初秋时节,暗示离人独处的心境。“双飞”,反衬主人公的孤独与对离人的思念。罗幕间的一缕轻寒和燕子双双飞走之间是否一定有联系呢?或许不一定呢,但在满怀愁绪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就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走的。这里,作者明写燕子的感觉,实际写的是帘幕中人的感受,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只是表面上的,而心理上的孤孑凄然才是真的冷啊。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也正是兰、菊(也即主人公)“愁”、“泣”的原由吧。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是说,明月不明白离别的痛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这两句借明月清冷反衬离情别绪。主人公心头难以排解的“苦”、“恨”,彻夜难眠,才会看那月亮的慢慢运行、转移。月儿不了解离人心绪,只顾冷冷地彻夜倾泻着一脉清辉,真是无情啊!主人公的离愁别恨能向谁诉说呢?“斜光到晓”,借月光偏西,写思妇通宵不眠、眸凝神驰的情思。孤寒的处境,冷漠的月光,此情此景何等凄切悲凉!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词人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上片从清晨写到夜晚,又从夜晚写到早晨。托物言情,没有丝毫斧琢痕迹,离愁别恨自蕴其中,显得深婉而有含蓄。

下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紧接上片“清晨”,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西风凋碧树”指昨夜西风无情,吹落了满树的绿叶,带走了满眼的生机,怎不使人倍添惆怅?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独上”凸显“离恨”,与“燕双飞”形成对比,“望尽”又与“凋碧树”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正因为树叶凋零,毫无遮挡,所以才能一眼望尽。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一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之境界。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王国维《人间词话》对过片这三句评价颇高:“《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一洒落,一悲壮耳。”又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晏殊这三句为“第一境”。因而这三句造境深邃,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是说: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彩笺”,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没处可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这一结句含蓄有力,与上片结句呼应,寓无限的“离恨苦”于反问之中,耐人寻味不尽。

总的来说,这阕《蝶恋花》是一首写深秋怀人的优秀词作,全词通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自拂晓回溯夜间,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继而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蕴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堪称“以极悲壮而道至柔婉”的“独领风骚之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