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读过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得知:“断”指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指舍弃多余的物品,“离”指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它是一种通过整理物品来整理内心、认识自我的生活方式。
读罢全书,当时内心还是触动挺大的,也还真的断舍离了很多物件,但还是没有如今天这般领悟到真正的断舍离。从整理物品到生活哲学和生存智慧的领悟,看上去都是动手整理,殊不知整理的是动作,思考的是人生,领悟到的是哲理。那些曾经自己十分喜爱的物件,在如今看来,虽内心有不舍,但扔掉还是能够接受的,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寓示着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方向对了,初心不改,便直观付出,其余的交给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物质占有,让生活回归简单和简洁,从而避免盲目消费,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解放。
01 空间优化
今日的断舍离,腾出很大的空间,找出了许多“上品”,扫出了一些念念不忘的好物件,好似失而复得般欣喜,既有效清理了家中或办公场所的杂物,使空间更加整洁、宽敞、舒适,又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让人生活在一个清爽的环境中。整理过程中,反复提示自己,以后务必要避免因冲动消费而购买大量无用物品,既便于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又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节俭和理财目的。我将需要整理的物品分类成常用、备用、不常用、不用等类别,对于不常用的物品可以根据使用频率和实际需求进行取舍。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设置分类标准,如是否真正需要、是否喜欢、是否有纪念价值等。我深知断舍离不能一蹴而就,于是我逐步分类设置目标,从一个小区域或一类物品开始,逐渐扩展到整个生活空间,给人们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和调整。
02 心理赋能
看着冗杂的物品,的确让我产生着莫名其妙的视觉疲劳和心理压力,断舍离帮我摆脱这种负担,内心顿感轻松自在。回头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简洁有序的环境,使我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在一整天的物品整理过程中,我反复不断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思考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不时走进内心深处了解并关照自己的内心,更加清晰地明确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努力方向。
03 习惯养成
经由一天的断舍离,我明白了追求极简生活的必要,它既非要求将所有物品都扔掉,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保留必要的物品,从而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当我在进行断舍离时,面对那些老物件,或是当时的心爱之物,但在岁月的流逝、年岁的增长及阅历的丰富中,我不再是单纯的之用情绪价值作为唯一标准进行考量,而是会从多维视角去综合考虑其实际用途、情感价值以及未来的可能需求,以避免盲目跟风或冲动行事。适可而止的断舍离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值得定期为之,它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大扫除,更是一种长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需要自己持续地关注和管理自己的生活空间,定期进行整理和清理,就如同维系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一般同样需要经营和打理,养成定期调整的断舍离习惯,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回溯,主动复盘和内驱成长,毕竟看到很多物品,会与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更多的链接,也许就在不经意间我们就悟出了让人新生欢喜的处世哲学呢!
断舍离已渐渐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理念,诠释着对过往的不纠缠,对现在的不迷茫,对未来的不害怕,因为我深信: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处变不惊,以致于更好地勇敢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刻牢记成为自己,并善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