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汉、唐、明三朝宦官为祸最烈,然而要论宦官组织之庞大,人数之众多,则以明代为甚,“千百衙门,十万宦官”,正是对明代宦官数量的典型写照。
明代宦官人数众多,组织自成体系,与外廷一样,分府治事,各有所属。皇宫之内,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十二监,与皇帝最为亲近,主管传宣旨意、营造宫殿、御膳筵宴、宝玺敕符、冠冕袍服等;四司,职掌宫内事务,如薪炭、钟鼓、造纸、沐浴等;八局,负责打制金银器饰,染造衣服缎匹,掌管蔬菜瓜果和酒醋糖酱等。二十四衙门外,还有许多机关,如司钥库、承运库、脏罚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牲口房、刻漏房、弹子房、盔甲厂和安民厂等等,名目繁多,分工甚细。此外,宦官还有分布在京内京外的侦缉监视机关,更是多至不可胜数。
如此庞大复杂的机构,所需宦官绝不是一个小数目。虽然明初朱元璋比较注意限制宦官势力,但已有人冒颜直谏,认为“内臣太多,宜稍裁省”;明成祖朱棣接位之后,宦官势力进一步膨胀,发展比较迅速;宪宗朱见深时“监局内臣数以万计”,每监、司、局宦官人数也由原制的九至十人,增加到三四十人。武宗朱厚照时则“多者至百数十人”,比明初增加竟至十倍以上。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中珰七万人皆喧哗走,宫人亦奔迸都市。”在京城以外的宦官尚不计其内,所以清康熙帝告谕大臣们说:“明季事迹,卿等所知往往纸上陈言,万历以后所用内监,曾有在御前复役者,故朕知之独详。明代……宫女九千,宦官十万。”十万宦官,可谓浩浩荡荡!然而,这只是皇帝用的宦官,如果再加上亲王府中的宦官,数字就更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