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传》第2-6章
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了毛主席从湖南省第一师范大学毕业后,对如何改变社会和国家命运的探索之路。在我过去的印象里,毛主席应当从始至终都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坚定的革命主义者,对中国当时的情况和未来的前途有着深刻而坚定的认知,这大约就是网上流行的“天选之子”的印象吧。但事实是,毛主席以及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人一开始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民族的前途究竟在何方,他们尝试过多种路径,提出各种主张并付诸实践,然后失败、总结、反思直至最后找到真正的路。
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的,社会的思潮、各式运动的兴起、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推着他们一步步向前,大到民国政府权力更替、国际利益博弈,小到成立并组织工会、农会罢工游行,幸运的是,他们勇于承担责任,毫不畏惧地站立于浪潮之巅,奋力引领潮流。
就毛主席个人探索经历而言,他先后上京牵头组织湖南学子赴法勤工俭学活动、领导驱逐湖南总督张敬尧、开办自修大学、成立并组织工会、农会罢工活动、积极参与建党大业、响应国共第一次合作、宣传国共革命事业、积极推进农民运动等等。在真正提出后世熟知的“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出政权”政策之前,毛主席尝试并积极实践了当时各种救国之路。是在实践中,他认识到要团结中国土地上的最强大力量—农民;是在现实的逼迫下,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最坚定的革命派,只有掌握军事力量,才有能力实现革命目标。
从早期共产党革命斗士们的探索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身在历史中,一开始很难清晰地看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实上,方向总是在实践中逐渐总结修正的,道路总是在实践中逐渐开辟出来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认知,曲折而复杂现实就会给你当头一棒,很多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灰心了,丧气了,失望了,逃避了。而当我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时,才真正明白“坚定的革命分子”这一词语千钧的重量。而“坚定”的反义词“软弱”,也不仅仅是指人对于安逸、享受的向往,更是指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的绝望、妥协和放弃。
当我想明白这一点时,不禁为自己过去的自以为是而汗颜,年纪轻轻,因为始终不愿意正视自己的懒惰与不足,于是总想着一个人躲起来,总幻想着桃源式的封闭生活,这不就是一种软弱和逃避吗?哪怕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且相对公平自由的社会,却在开始行动之前,就笃定自己力量不足,不会带来任何改变,这样的鸵鸟式想法真是让我羞愧不已。
在现代社会,有多少人这样软弱而麻木地活着?有多少人宁愿每天无聊、抱怨、焦躁,也不愿意哪怕细微地改变自己,哪怕是读书长长见识、健健身保持体形、打扫住所保持整洁呢?感谢笑来老师的建议“读书、健身、投资、帮朋友、陪家人”,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
保持昂扬的、积极的生活劲头,不因挫折而失去希望,不因挫折而全面妥协,不因挫折而转头逃避,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是最让人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