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这本书,从国庆开始到现在,总翻阅程度,是比较少的,有3次吧,在应用程度方面,使用率也很低,也感觉有时候很难运用,但在思维方面,还是提供了一些辨别力,减少了我们第二性思维的思考钝力。
本书首先是从为什么学开始的,为什么学呢?很简单的一句话,就是防欺骗,让别人信服你,让自己可以学到东西。而不是听完一场讲座,一场报告,就来了一句,哎呀,这讲的很不错嘛。你就这样评价了一句话,那么你问过自己为什么很不错么?我继续问你,你说很有收获。如果没有看完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对你说的话不会产生特别大的怀疑。但看完了这本书,我就下意识的认为,你说了跟没说一样。很不错和很有收获,这不是换了一种说法么,你并没有说出为什么不错的理由,为什么很有收获的理由。或者你在听完讲座,你直接接受了讲座的内容,你没有进行大脑的思考,你感觉你思考了,你只是把这些话不经思考的在你脑海里,联系实际的事迹,套了一遍。你并没有思考他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因为你并没一套正确的分析流程。
那么如何有一个正确的分析流程呢?那我们来继续说。一个符合逻辑的思维的语言,如果存在说服性,那么必须有结论和理由。理由是用来支撑结论的,必须是和结论相关的。你说你出门要带伞,那么你的理由不可能是我想在家里看电视。这个理由必须围绕着伞来说,如果有人说我想出去吃饭。你思考这有没有问题?出去吃饭和带伞,其中可能含有一个隐形的前提,那就是现在外面下着雨。这就话重新组织起就是:
我要出去吃饭(前提)
因为外面下雨。(隐含前提)
出门带伞。(结论)
这就是一个不错的论证过程。三段结构,论题-结论-理由。一般符合逻辑的回答,必须按这种结构来说。
那么如果这个结构没有问题了,我们该看什么?这三段结构中句子是否有歧义的词,比如说我的仓鼠不在了,这个不在就是个歧义词,是仓鼠跑了还是仓鼠已经死亡了。当你在进行聆听时、阅读时,一定要问清楚他说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以获得正确的理解。除了歧义,就要对理由进行关注,理由是否存在谬论,谬论就是不符合事实、不合逻辑的论据。比如说月亮为什么晚上能看到?你说是因为白天,太阳太亮了。这就是不符合常识的论据,也就是所说的谬误。现在先放下谬误,我们说说假设,一般有两种:描述性和价值性。每个人说话时,所说的话都是基于他们的价值观,比如有人不支持疫情的管控,他们的价值观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对于描述性假设,目的是将结论和理由联系在一起。比如刚才举的那个例子。出去吃饭和带伞,它的描述性假设就是外面下雨。理由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专家说的话、个人事例、典型事例、当事人说的话,对于专家如果在自己不擅长方面谈经验,那么他很大可能还不如擅长这方面的你,对于个人、典型,这些都有可能因为当时的环境、心态等不可控因素起到特殊的效果,带来某些成功。对于当事人就不用说了,他的话只起到参考作用,因为很多研究、论证都表明,人在一定条件下会很紧张,会特别关注某一点,而忽略绝大点。在事情发生后,会存在大脑想象补充细节,导致事情很难真正还原。
接下来谈的是结论,对于论题,还有理由,有可能还有其他结论可代替之前结论,一定要细致考虑。找到更好的说服论据。也要注意说话的时候,说话者有可能省略了其中某些话语,导致这个结论很难被理解,这个时候一定要问清楚他到底想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