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冬雪过后,天气愈发寒冷,似乎只有窝在家里才是最暖和的。街上的行人也少了,就连每天扭秧歌的大爷大妈也不出来了,明显缺少那种活跃的气氛了。树上的鸟儿也冷的叫不动了,阿猫阿狗也躲在窝里不出来了,世界也变得安静了。
东北的这些老娘们儿似乎还是闲不住,这么冷的天,更适合做豆包。从来都是说干就干,这样的精气神一点也不差那些老爷们儿。
然而,印象当中,做豆包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好吃不怕慢”,意思就是好吃的东西需要慢慢的制作。正所谓,慢工出细活,且听我慢慢道来。
豆包是以小豆(别名红小豆、赤豆、赤小豆)等为馅作成的包子。用黄米面或者江米面等包的豆包又称黏豆包。用豆沙作馅的包子则称作豆沙包。
东北人做的这个豆包,多指黏豆包,主要用的是江米(江米就是糯米,糯米是糯稻脱壳的米,在中国南方称为糯米,而北方则多称为江米。)并且需要与大米或者苞米成二比一的比例去调制。
首先要将江米、大米或者苞米洗干净,沥水,彻底晾干(至少需要一天时间)以后,在加工厂将江米、大米或者苞米分别加工成面粉,以备用。
大东北比较冷,所以可以一次性多包点豆包,冻起来,吃的时候比较方便。
因为江米和大米都是白色的,所以人们往往都是包两种,另外一种就是江米和苞米,蒸出来的颜色就既有白色豆包又有黄色豆包了。
将江米面和大米面以二比一的比例,搁置面粉,温水和面,不易和的太软,不然后期不容易成型。(用同样的方法,把江米面和苞米面也活好)面和好后,让自然发着,一般室温达到二十度,经过一夜面就发好了。
关于豆包里的馅儿,大家吃的比较多的就是红豆馅儿(或者芸豆馅儿,豆粒更饱满)。在面团快要发好的时候,把豆子洗干净,放在锅里煮,直到煮透。把豆子总勺子碾成豆泥,加入适量白糖,拌匀备用。
然后将发好的面团,分成均匀的类似于红枣个儿大小的小面团,擀开包入适量豆沙馅儿,捏好。依次将捏好的豆包摆好放整齐,放在室外冻结实就可以放在储存的缸里了。
想吃的时候,拿出来放在开水锅上面蒸8~10分钟就熟了。有的人喜欢蒸出来的豆包蘸着白糖吃,这样的味道更纯正。
而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煎豆包似乎更美味。将蒸熟的豆包晾凉,用手把豆包压成扁扁的,像是一个厚厚的饼。把电饼铛打开,倒入适量油,电饼铛的温度起来后把扁扁的豆包放上去,上下翻至,直至上下呈现金黄色,就可以盛出来品尝美味的煎豆包了。不过,孩子们更喜欢在煎豆包上撒上白糖,那样味道就更鲜美了。
说着说着,似乎都可以闻到豆包的香味了。
尤其在这样的寒冬里,一家人坐在热腾腾的火炕头,围坐在一起,捏豆包,蒸豆包,煎豆包,孩子们端着碗吃的油乎乎的,还舔着碗底的白糖,更加彰显出生活的气息。
也许,现在的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在饮食方面选择性越来越广。但是,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当曾经的味道再次提起,感觉曾经的味道依然鲜美,曾经的美好时光依然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