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有点抓狂,先是父亲在这里让我紧张,好像被捆绑了手脚,假想着父亲会对什么都横加指责。指责当然没有,实际上父亲相当配合,现在父亲可能考虑的就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的事,因为心无余力吧。我顺利的开始听课,中间父亲也没有任何打扰。
课后,看到妞妞的姑姑们在那里商量明天孩子去谁家。我当然就加入讨论。虽然她们喜欢妞妞,愿意带她,但我感觉那还是一种负累,尤其是二姑,经常要带着孩子去单位上班。可以说孩子回去了,就是为所欲为,二姑的同事说,这张嘴,谁也说不过她。很可能在别人心里,孩子哄好了,就可以了。没想到我平时对孩子跟对朋友一样,她什么都知道,也习惯了当面表达意愿,当然,也习惯了被拒绝。可是无论奶奶,姑姑们,还是那些她们的同事朋友,都是不习惯拒绝的。这让我思考一个问题,我教育孩子的理念是让她看到生活的真实状态,然后自己慢慢学会应对,这当然对于应付幼儿园,小学的正规教育是好的。但对于宠她,不愿意给她一个真实世界的人呢?在姑姑们的心里,只要她高兴,好多不得已的事情,也就勉强同意了。比如,咳嗽着,却还是会吃糖,吃雪糕。比如,她一直玩,不管多晚都陪着。再比如,拿回去要练习的钟琴,根本就置之不理了。
因为在姑姑们的心里,小孩子就是不愿学习,就是无法抵御零食,糖果,冰凉食品的诱惑。心里觉得做不到,怎么可能要求别人呢?尤其还是侄女,其实他们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任性的。突然想到张德芬一篇文章,为什么要控制自己想要享受的愿望,为什么总是被担心控制?你如果按照规矩来,就一定安然无恙吗?但是一定有一些尺度在的。我幼小的时候,会被控制惯了的,所以直接的思维就会是,必须限定范围。后来虽然学了那么多,也会一起制定规则,但是孩子对于目标的坚定性认识不足,所以在内心还是会有被控制的感觉。这就需要氛围,可是一回老家,哪里有什么氛围呢?
一一回想了孩子从小的时候跟我分开的过程,从一岁多开始,每年必然会被奶奶带回老家小住,开始住过二十多天,回来看到我都发愣了,半天才扑过来抱我。后来上幼儿园,更是迫不及待的盼望着放假回去住,因为家里有个二姑,二姑,几乎就是即刻满足的代名词,从零食到玩具再到衣服,无一不充分满足。孩子在回老家的过程里,是有收获的,就是性格更加奔放,可能跟她刚生下来的未被满足有关,别看她是外向的,还是有很多的恐惧,这些,在二姑那里一一治愈了。但是二姑的放养理念跟我的管教方式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加一天天的发生着冲突。到昨天,发现真的没办法做到协调了。
昨天情不自禁的聊了很多,我坦诚的表达了我的想法,最后决定,让孩子自己看聊天记录,自己决定后面的课程如何进行。其实还是很忐忑的,因为她一定玩得什么都不愿多想,但是我没有办法,只好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了。静观事态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