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8年7月30日,胡适在给夫人江冬秀的信中写道:“二十年前的七月二十日,我从外国回来后,在上海的新旅社里发下一愿,决定二十年不入政界,二十年不谈政治。那二十年中,‘不谈政治’一句话是早就抛弃的了。‘不入政界’一句话,总算不曾放弃……今日以后的二十年,在这大战争怕不可避免的形势里,我还能再逃避二十年吗?”
他当然没能再逃避二十年。一个星期之后,他接受了中国驻美大使一职,他说:“国家际此危难,有所驱策,义何敢辞?”
2、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期间,一直致力于促使美国参战。并且他很有预见性,曾说过“在不远的将来也许有一个太平洋大战,我们也许可以翻身”。
他希望美国能够参战,在太平洋上和日本作战,这样可以分散日本的兵力,缓解中国抗战的压力。
随着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扩张,美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双方必然要爆发战争。但是美国民众却并不支持美国参战。深谙美国政治体制的胡适知道,没有广大民众的支持,罗斯福不会贸然发动战争。所以他便选择用演讲的方式,尽可能多的影响美国民众。
在美期间,他曾发表了200多场公开演讲,既是在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的抗战,又是在说服美国普通民众支持美国参战。
日本人对这位中国驻美大使非常反感,《日本时报》曾这样评价胡适:“他不恰当地利用其外交职务,谋划要唤起(美国)民众对日本的仇恨,并把美国拖入对该国的战争”。甚至公开警告美国“要制止外国代理人恐吓美国人民或把美国事物操纵到危险的轨道上,从而违背乔治·华盛顿关于反对对外纠纷的忠告”。
由此可见,胡适的“宣传”工作做得非常好,让对手都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
3、日本轰炸珍珠港的时候,胡适刚刚结束和罗斯福的会面。他在大使馆里接到了罗斯福的电话,罗斯福在电话里说:“胡适,方才接到报告,日本海空军已在猛烈轰击珍珠港。”挂完电话,胡适异常兴奋,他的预言终于实现了。他在给国内做完报告后,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这使我国家民族松了一口气,太平洋局势大变了。”
4、虽然胡适在驻美大使期间工作成效突出,但是自从宋子文担任外交部部长并前往美国洽谈借款事宜之后,胡适和宋子文之间便产生了矛盾。
胡适在日记中抱怨说:“自从宋子文做了部长以来,他从不曾给我看一个国内来的电报。他曾命令本馆,凡馆中和外部和政府往来的电报,每日抄送一份给他,但他从不送一份电报给我看。有时蒋先生来电给我和他两个人的,他也不送给我看,就单独答复了。”
胡适看不惯宋子文这种专断独行的做派,宋子文也看不惯胡适的书生做派,两人互不服气。1942年9月,胡适辞职,由魏道明继任大使。
5、胡适曾说,自己任大使这几年,“不曾有一个周末,不曾有一个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