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孩子会生活的很压抑,这个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有些孩子很懂事,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是天生的,是天性使然。天性就很懂事的孩子,其心理是积极而健康的,而且他们所有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自然而然,并不存在对内在世界的有意掩饰。
但的确也有许多懂事的孩子,他们的积极表现其实隐藏着深层的心理诉求。而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原本活蹦乱跳、爱哭爱闹的他们变成了父母和长辈眼中斯斯文文、通情达理的“懂事孩”和“乖巧儿”。
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可能父母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业和吃穿用度,而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是被忽略的方面。因为孩子的懂事、听话和顺从让家长们省心不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风平浪静。殊不知,在风平浪静的下面也许是一股暗流涌动。
1. 成为父母关系的润滑剂。
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甚至闹离婚的家庭中,常立于角落里的孩子可能除了惊恐害怕之外,就是无助和无力感了。惊恐于家里的紧张氛围,害怕父母离婚,却无力去调和父母的矛盾。
于是幼小的心灵开始向内归因:也许只要自己听从父母的话,学习上努力考个好成绩,主动帮忙做家务,就会让父母开心,就会愈合父母关系的裂痕,希冀通过自己的主动与自觉来成为父母之间的润滑剂。在这种懂事的背后,其实更见一种心酸。
2. 承担父母角色。
有些懂事的孩子,内心之所以压抑,是因为本该天真活波,无忧无虑的年纪,却被承担了父母该有的角色,即使内心并不开心,也默默承受。
这种情况多见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农村留守儿童。所谓“长子如父,长女如母”,这种传统思想放在当今的育儿培养上不知道到底是对还是错,但总觉得是对孩子不该有的一种道德绑架。
按照传统观念,做哥哥姐姐的理应照顾弟弟妹妹,这样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所以,他们从小就把父母的一些责任揽在了自己的身上,而且还当作是一种义务。然而,本该自由自在的童年却少了很多欢快与乐趣。
3. 渴望肯定、关注与被爱。
人是社会性动物,除了生存与安全的基本需求外,还有希望得到社会的接受与肯定,渴望别人的关注和被爱的心理需求。而脸挂稚气的孩子,也不例外。
有些孩子也许平时缺少家人的关爱,内心会有一种匮乏感。因为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并不懂得通过积极的自我心理建设,去寻求自我肯定和自我价值感。
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和需求,他们会简单地以为只有做听话和顺从的孩子,认真努力的学生,才会得到来自父母回应的目光和老师赞赏的眼神。而这一个目光,一个眼神就是外界给自己的肯定,就会有一种被关注和被爱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