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很多时候有预感,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赞同,还会列举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说明。以前我也写过几篇关于第六感的文章,确实有些玄。今天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只不过说预感好像不甚准确,说得更玄一点,叫做上天给予的提示或许更恰当些。
这里想说说关于看书写作。老婆是别人的棒,文章是自己的好。我自己写的文章,常常会反复看几次。一是陶醉其中,偶尔翻到很久以前写的片段,会有一种猛拍大腿的感觉:狗日的写得太好了,这是我写的吗?其二,是为了查找错别字或者修正一些不通畅的语句,避免发生类似我的一位本家以找到我文中的错别字而扬眉吐气。其三,可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这段时间的表现,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原疯不动”。
最近这个月不是作诗吗?美其名曰而已,春季湿漉漉的潮气惹起的无明烦恼一度困扰着自己,文章中泄露出来的邪气让明白的“波大”师兄一眼看破。就连我自己也明白《我有病!》,乃至于《深度好文》一出,另一个我也好像窥破了那个玩世不恭、诸多抱怨的自己。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好事,文如其人,文字反映出最真实的自己,让自己暴露在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让自己有机会根据自己所写的这些珍贵“史料”来检视自己,反省自己。这也让我发现了坚持写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尽管很多时候自己写的很爽,但爽完之后,内心深处隐约发现哪里出了问题。正如今天的《深度好文》,自以为看透了民间的陋俗,白白浪费我的宝贵生命。然后下午见到院长,她就好像雪师派来的使者一样,面若桃花般递给我一本《凉州往事》,说是送给我的礼物。打开一看,虽然一些章节在雪师的其他书目中已经看过,但此时看来却别有一番感受。雪师在凉州那片土地上更多地是吸收当地文化的营养,把那些常人不屑一顾甚至已经遗忘的贤孝,当做是自己学习的资粮。对民间传统文化和习俗,雪师更有一种骨子里的热爱和如饥似渴,所以海纳百川才能成其大。反观自己,什么都是批判的眼光,凡事先晾在一边放一放,看看再说,要么干脆拒绝,要么鸡蛋里挑骨头,没骨头挑一下蛋壳也很爽。这就是习气啊!
好在冥冥中雪师有先见之明,让我好好反省了一把。还有疯友们的友好提示也帮了我不少,安城同学就很委婉地说他很向往南方保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尽管我回复的是调侃,但心存感激,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别人一样在包容中学习呢?突然觉得自己好傻缺,自以为激扬文字,谁知道是放弃了吸收营养的好机会,难怪至今都胖不起来。所以,自己一直胖不起来也是上天给自己的警示,营养不良啊!再这么挑三拣四,还能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