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0点多,才开始匆匆忙忙做作业,把老师发在群里的一些实验材料并没有很好的读,赶在12点之前就把作业上交了。
早上起来,重新读了一下自己的作业,发现对于老师发的图片当中的内容提及甚少,于是又好好的读了一下老师发的文字材料,发现里面的数据竟然有讲不通的地方。
比如10人的被试,在某个小组得出的结果就有13人。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在了大群,期待着大群内有发现这种错误的同仁们能够给予解答,结果是让我失望的,并没有人回应我的这个问题。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私信了李老师。
很快就得到了李老师的回复,原来是材料的数据错了,被试是150人竟然变成了10人。老师还单独给我拍了一张照片,把另一个版本的关于此项试验的内容发送了过来。
搞明白了真相后,于是我把老师拍过来的照片,顺手转发到了大群内,虽然大家并没有回应我的问题,但是我相信一定会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为我能够发现这个漏洞而沾沾自喜。
没想到今天的音频当中,李老师就对我的这个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以此为例指出来“有求才有帮”
本以为自己会因为读书认真会受到老师的表扬,结果是受到了老师留了情面的批评,内心不仅有点失落,但仔细想来,老师说的不无道理,我应该从这件事情中得到一些启示,这一棒子不能白挨不是?
1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本书我是有的,在发现了问题之后,我并没有自己翻阅书本,而是采用了最简单的方式询问老师,从学习的自主性来说,受到批评也不为过。
2 在转发老师发过来的图片时,我心里装着的是助人。心想一定有人能够看到,并且想要知道这个答案吧,对我来说举手之劳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结果这看起来动动手指头的简单事情,暴露了我自己一直以来以为已经克服而并非如此的事实——我的助人之心还是太强了。
心理学上将就“助人自助,助自助之人”,这绝不单纯作为一个 知识点存在,生活中的应用才是真本事。
被老师打了一棒子后,回想起自己以前的种种,发现自己的助人之心很多时候还是掩饰不住。
我本人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在没有学习心理学之前,说过不少让自己后悔的话。俗话说,不知者不罪,毕竟那个时候自己还年轻,无知也是正常现象。
学了心理之后,我第一个改变自己的事情就是改变自己的语速,说话的时候,故意放慢速度,有时候讲话,就故意录下来,一遍遍播放,感受自己的声音是个什么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的语速算是慢了很多。
克服了语速的问题,我发现自己的另一个问题:一群人在一起,如果我听到了大家的言论后,自己有不同的想法,往往会忍不住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要命的是,我发现自己竟然是想忍却忍不住。
我也曾经分析过自己的这个情况,并没有很深刻的体会,总认为或许是跟自己想要得到重视有关,或者是不甘心沉默有关。
如今这一棒子,竟然把我之前的这种做法想不通的地方联系起来了,是我的助人情结太重。
我的助人情结,让我太想表现自己了,然后想通过表现自己达到让别人信,从而实现助人的目的,因为信是助人的前提呀。
当然,我自说自话把答案发送到群内,这里面表现的成分并不是很强烈,只是自己在发的过程中,太想着会给别人带来一些益处,却忽略了别人是不是需要。至少我没有做到考虑大家是否有这个需求。
我想:能够觉察到别人什么时候有“求”,这是一个人共情能力;而能觉察到自己的“助人情结”在控制着自己,这是一个人的智慧,有了智慧,就不会被自身的很多无意识行为所控制。
仔细思考,助人情结是很多人身上都有的。用辩证思维来看待,一个人身上有这样的情结,不能用好与坏来形容,凡事都有一个度。若对方需要你帮忙,你正好也有这个情结,那就是两全其美,若对方并不需要你帮忙,你却觉得别人需要你帮,或者是打着为别人好的名义做一些事情,那么这种情结就往往会损人不利己。
比如:很多妈妈,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替孩子做各种决定,大到找什么样的媳妇,小到穿什么衣服,事无巨细,助孩子情结如此之深,结果呢?往往是孩子厌烦的不得了,严重的情况,孩子为了反抗父母的这种软控制,不惜一切代价,两败俱伤。
像我这次的助人行为,就成了破坏李老师教学环节的一部分,群内没有任何人响应的情况下,我的助人行为就有些不合时宜。
今天是个比较重要的日子,被李老师批评了,这一棒子挨的虽然有些重,但是好在我转化能力比较强,算是没有白挨,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