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种朴素笔触的向往
阮小籍
中国的旧文人一般都太过风雅。周作人半条小船说人生,戴望舒一朵丁香叫人狂,更有徐志摩的一曲《再别康桥》令多少人渴盼能成为康河柔波里的一抹水草。董桥先生说,精致幽雅的古典情怀固然很好,但似乎缺乏一点雄浑、豪迈的文笔,他认为好的文章,应当求深求拙。
朱自清的《背影》应算是一例。
对于朱自清先生的文笔,杨振声先生曾盛赞:“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一篇仅1500字的《背影》却“平中藏曲,淡中显浓”,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时至今日,我依旧能大段大段地背诵先生的《背影》,尤其是现在,人到中年为人父了,更能体会先生平淡文字背后的父子深情。到南京旅游,不去玄武湖,不去雨花台,心中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先生和父亲话别的浦口车站。从中山码头坐渡轮过江,就是浦口车站了,站上几家苏果超市都有卖橘子的,既便宜又方便,根本不需像先生的父亲那样,“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我买了几斤橘子,朱红色的橘子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仿佛看到先生晶莹的泪光中,读父亲来信的情景。
华东师大的童世骏教授在一次演讲时说,“我们的这个时代,最不缺少的是思想,最缺少的大概也是思想。真正意义配得上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思想,不是有感而发、一时兴起的表达,而是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以严谨的学术论证作为基础的思想。”具体到文字上,我的理解是,文字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一腔悲悯的情怀,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没有花拳绣腿、没有无病呻吟,更没有故作高深,朴素雅致、淡淡道来,和先生的《背影》一样,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而如今,这一切都已是昨夜长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