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第五章-第7章,主要内容为苏东坡父子到京城,苏东坡上任,王安石变法。
第五章父与子。主要描述父子三人及其家人从四川道经长江三峡到京城。途中三峡风景、两兄弟留下的诗句,到达京都以后,三人被委命的官职以及三人的性格特征。
父子三人和两个儿媳妇准备妥当,即将进京。这次举家东迁,要走水路出三峡,全程1100余里,大概是700里水路,400里陆地,从10月起到次年2月到达。
爱父子三人中,苏东坡易于激动,说话滔滔不绝,英俊挺拔,结实健壮;其弟苏子由身材高挑而消瘦,老父亲苏洵深沉莫测,沉默寡言。一家人相处和睦。这是一次富有希望的水路旅行,真是“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长江三峡,无人不知其风光壮丽,但对旅客而言则是险象环生,激流漩涡在悬崖峭壁之间滚转出入,水下暗石隐伏,无由得见。逆流而上,需要由60~70个纤夫,用长绳一头拴住船上,一头套在肩上,在势如奔马的狂波中,逆流而上,在沿江的岸边一步步俯首躬身向上跋涉而行;而顺流而下时危险更大,在水流漂浮而下之时,全船的安全全操纵在一个船夫之手。
三峡每的一峡都是一连串危险万分的洪流激湍,其中漩涡急流交互出现,悬崖峭壁陡立水中,达数百尺之高。
苏东坡曾作诗描写道:
入峡初无路,连山忽似龛。
萦纡收浩渺,蹙缩作渊潭。
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
坠崖鸣翠翠,垂蔓绿毵毵。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
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
苏东坡还记录了当时一个年老的船夫给他们讲故事。老者称自己年轻时常攀登那些最高的山峰,在山顶池塘中洗浴,衣裳挂在树枝上晾干,山中有猿猴,但是他爬到那样高处,鸟鸣猿啼之声已渺不可闻,只有一片沉寂与山峰之声而已。
附近神女神祠有一种特别的竹子,竹枝柔软低垂,竟直触地面,仿佛象神伏首膜拜一样。
有风吹拂,竹枝摆动,使神坛随时保持清洁,犹如女神的仆人一般。东坡听了,颇为心动,心想,“人也许可以成仙,困难就在于难忘人欲耳”。
到了江陵,苏家弃船登陆,奔向京都,江上航行完毕之日,兄弟二人已然做了诗歌百首,名之为《南行集》。苏东坡那几首诗特别注重音韵情调气氛之美,节奏极好,形式多变化。
苏家在2月安抵京城,买了一栋房屋,附有花园,约有半亩大。附近靠近仪秋门,远离繁乱的街道。绕房有高大的老槐树和柳树,朴质无华的气氛,颇适于诗人雅士居住。
一切安顿之后,父子三人便恭候朝廷任命了。苏东坡蒙朝廷赐予的等级在宋朝只有另一人获得,他又呈上25篇策论文章。后来皇后告诉别人,仁宗曾经说:我已经给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
苏洵被任命为校书郎,为本朝皇帝写传记。
苏氏父子,文明日盛,他们与当代名家相交往,诗文为人所爱慕。一家皆以文坛奇才而知名于时,兄弟刚二十有余,年少有时也成为天才的障碍。
苏东坡这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弟弟沉默寡言,父亲深沉莫测,对事对人一概不通融假借,因此处世落落寡合。
第6章神鬼人
讲的是苏东坡到任凤翔府判官到妻子去世,父亲去世这一段经历。
纵然苏东坡才华熠熠,但他仍需由低级而上升。1061年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弟弟子由被任命为商州军事通官,父亲则在京为官。因为父亲一人过活,子由于是辞谢外职不就。
他送兄嫂赴任送行,一直离开开封四十里外的郑州才分手。苏东坡在分别时作诗一首:
......
登高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风雨对窗”之思,成为兄弟二人团聚之乐的愿望。后来兄弟二人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
那时苏东坡已经显示出他完美的诗才,他按规定用泥和西两字做韵诗写出了下列的诗:
人生到处任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本书提到的东坡行动事故也只是一个伟大心灵偶然留下的足迹,真正苏东坡只是一个心灵,如同一只虚幻的鸟,这只鸟也许直到今天还梦游于太空星斗之间呢。
凤翔位于陕西的西部,离渨水不远。陕西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整个渭水流域富有古迹名胜,其名称都与古代历史相关。
苏东坡既安定下来,判官之职又无繁重公务,他遂得出外遨游,到南部东部山中游历,动辄数日。
有时他由太白山和黑水谷一带十园以及周王的故里,有时到西安附近有名的终南山去看珍奇手稿,或者看朋友珍藏的吴道子画像。
在苏东坡看来,做官生活的味道并不如他梦想的那样美妙,有时让他感到厌烦无味,但有时难免寂寞,举杯在手,月影婆娑,又感觉欣喜振奋。
在他不够老成老练,他需要妻子的忠言箴劝。苏东坡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都是许多小事。所以,苏东坡妻子经常警告丈夫,要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那些人速成的交情靠不住。
就像“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
苏东坡的性格是不忙不快乐,他经常快乐地忙碌着。那时陕西旱象初现,已经好久不雨,农人为庄稼忧心如焚,除去向神灵求雨,别无它法。
而求雨是为民父母官者的职责。于是,他立即在神明之前,以他那雄辩滔滔的诗才为百姓祈求普降甘霖。
他很虔诚地写下了长篇的祈雨文。他祷告乌云的里有:府主舍人,存心为国,俯念舆民,燃香霭以祈祷,对龙湫而渴望,优愿明灵敷感。
祷告完毕,他又和宋太守出城去,他俩走到郊区,忽然来了一阵风,旗帜和长枪上的缨子都在风中猛烈飘动,天上乌云下降,犹如一群野马,远处雷声隆隆,正在此时,一盆龙水倒来。
苏东坡和宋太守前去迎接龙水,把龙水放在临时搭建的祭台上,随即念了一篇祈雨文。这篇祭文和其他的祭文至今还保存在他的文集里。
当时欢声遍野,最快乐的人却是诗人苏东坡。为纪念这次喜事,他把后院的亭子改为喜雨亭,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亭子上。这篇文章文笔简练,能代表苏东坡诗文的特性,又足以代表他与民同乐的精神。
但是在苏东坡几篇论到天灾的奏折里,他也按中国的传统指出来,朝廷若不废除暴政以纾民困,向神明祈祷也无用处。这就是中国凭常识形成的宗教,在中国古籍上有“尽人事,听天命”的说法。
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在治水,就是在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
说他是火性并无不当,因为他一生都精力旺盛,简单来说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的温暖,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
苏东坡也会和神灵相斗,并且坚具信心。有一次他在山里行走,突然刮起了大风,他还是向上走说:我命由天帝掌握,山神一定要发怒,只好由他,我要照旧往前走,山神他能奈我何。
1064年苏东坡解除官职,举家返回京都。后在宫中图书馆工作,得以有此良机,以饱读珍本书籍,名人手稿,名家绘画为乐。
那年5月,苏东坡的妻子以26岁之年病逝,在苏东坡妻子逝世后的十年,他写了两首以寄情思,其中一首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东坡妻子死后,次年四月老父苏洵病逝,兄弟二人立即辞去官职,经过条条的旱路水路,把父亲和东坡妻子的灵柩运回四川眉州故里。
居丧期满后,苏东坡续弦,新娘是前妻的堂妹。她不如前妻能干,秉性也比较融合,遇事随顺容易满足。在政府宦海浮沉的生活里,一直和丈夫同甘共苦。
第7章王安石变法
中国历史上有4次变法,结果都归于失败,最成功的一次是法家的商鞅变法,那是因为有秦始皇威力强大的军事组织,但是正当这样的政治学说应用于全国之势,庞大无比帝国,竟在数年之内崩溃。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但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种人。王安石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他正是以此恶习为众所周知。
苏洵在《辨奸论》那篇文章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老苏写此文时,苏东坡和弟弟子由都认为责骂太重,只有张方平完全赞同,可是事过不久,苏东坡的同代人就看到,老父亲所见太对了。那篇文章流传至今,足以见苏东坡老父的真知灼见。
仁宗时王安石曾以万言书上奏,仁宗皇帝看了以后就把他的万言书就置诸高阁了。
但是遇到年方20岁善良的神宗时,王安石终于有机会了。
王安石变法实行8年后,民不聊生,国库亏空。最终变法失败,这期间国力衰退,忠臣被贬小人上位,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