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野
不知不觉,东良故事陆陆续续写了30多篇,5万多字,洋洋洒洒差不多够一本书了。已公开发表了9篇,收获了很多评论、点赞、关注、打赏,还上了两次《简书》的“头条”,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己还是小有点成就感。
在此过程中,总有朋友问我,你为何要写《东良故事》这样纪实性小说?这样的小说题材有局限性,受众群体有限,又不能赚钱……
是的,我写这样的纪实小说,本照着一个原则——尽可能还原了“东良故事”的原形。所以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献媚的荤段子,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爱情,没有风花雪月、山盟海誓的浪漫,没有天马行空、步步惊心的悬疑,也没有仗剑江湖、打抱不平的侠义……有的只是家乡最为朴实的人物和最真实的故事。
不知不觉,自己已过而立之年。蓦然回首,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已有当年那个踢死蛤蟆弄死猴的光皮溜蛋,成长为高校教授,感觉都在恍然之间。
可是,每次回到老家,了解到我小时候“爷字辈”的老人都已去世,“叔字辈”的老人也正在慢慢的老去,内心总是无限的伤感。老人们的离去,带走了我熟悉的音容笑貌、鲜为人知的传说、耳熟能详的故事、匠心独具的技艺,以及我儿时对东良老家最为美好的记忆。每每想起那些善良、朴实、窘迫的老人,有时禁不住潸然泪下。甚至在想,要时光能够倒流,我会尽自己的一份力去问候、感谢那些老人,那怕是为他们送上一支香烟也好。
故乡还在,但故乡的那种味道、温馨已经渐离渐远……
当今的90、00后,他们对家乡的记忆,也许,更多的仅是支离破碎的片段……
现在的老一辈人,他们有记忆,有故事,或许没有精力和能力,写不好系统的文章。年轻的人也许有想法,有精力、或许他们没有兴趣。
而今,我们大多数人为了事业、家庭、医疗、孩子的教育,选择在城市发展,故乡也许成了我们可望不可即的一个精神寄托。
为此,我总是在想,我为家乡做点什么?记录点什么?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而我,只能尽自己绵薄之力,断断续续的写点东良的文章。用自己的文字、图片去还原那个曾经的东良河。毕竟,写作不是自己的强项,绘画也不是自己的专业。精力有限,文章、插图都是自己亲力亲为,故事的采集、考证、落实,个人精力也比较有限,每一篇文章都颇为棘手。
我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工作稳定、生活小康,对名和钱并不是那么的迫切。我写《东良故事》,仅仅是自己工作之余的一点兴趣,也是为东良家乡做的一点奉献,真的不是为了所谓的名,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自己能给东良留下点什么。请不要用你的私心来猜忌我!!!
《东良故事》的出现,总能为我们记载一些曾经熟悉的人或事,或许将是我为远在他乡的乡亲们,搭建的一个精神家园,它是一副治疗“水土不服”的偏方良药,一部凝固家乡史。就好比老家的一碗萝卜缨酸菜面籽,朴实、酸爽、柔滑,却一样能让你回味一生。
当我们身在异乡,想家的时候可以翻一翻它,也许会有一丝慰藉。当我们渐渐老去的时候,午后晒一晒太阳,可以再去回味一下它……
突然感觉自己好累,除了写作,还要去解释什么……年前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