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仲尼说:“君子用中的标准,小人反对用中的标准。君子用中的标准啊!君子每时每刻都用中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小人对于用中的标准,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毫无顾忌。”
孔子说:“用中的标准是为人做事的最高标准了啊!老百姓很难坚持到底(他们会坚持一会儿最后便放弃了。)”
孔子说:“天道不能在现在的时代里广泛的推行运用的原因,我知道了,那些懂得天道法则的人,做过头了(利用天道法则为自己谋更多的利益);那些愚昧不懂天道的人,又做得不够(不懂得按照天道法则来行动从而得到合理的利益)。天道法则不能在现在的时代被明了的原因,我知道了,那些贤能的人做过头了,那些没出息的人又做得不够好。人人都会吃饭,可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懂得吃饭应该吃到什么味道才是吃饭的最佳效果。”
孔子说:“天道法则真的不能在世间推行了吗。”
孔子说:“舜帝他具有人世间的大智慧了啊!舜帝喜欢询问别人的意见,并且能够觉察到周围人们的心声,他常常能够替别人隐瞒他们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却赞扬他们身上的优点和正确善良的地方,他总是能够处理好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善良和邪恶之间的那个中的状态,并把这个标准运用到百姓的身上。难道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为舜帝的根本原因吗?”
中庸是儒家思想仁外在表现,就是一个人思想语言行为举止结果符合中的标准。庸就是用,贯彻的意思。中庸就是贯彻执行中的标准。那么,什么是中呢?如何贯彻执行呢?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就弄清楚儒家的中庸的标准。
中庸的核心是仁,什么是仁?字面上就是人和二的组合,指的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与人的关系。自己一个人是内在和外在的关系。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就存在彼此的社会关系。那么彼此的社会关系是如何的呢?是同和异的关系。就是另外一个个体或者若干个个体,他们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言行与你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言行相同,相近;或者另外一个个体或者若干个个体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言行跟你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言行相异,相反。这就构成了个人这个点与另外一个个体的点或者另外若干个个体的若干个点的距离关系。相同,相近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较近,相异相反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较远。仁思想就是关于两点之间的距离彼此多远才对这两点有利的问题。
孔子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什么是爱呢?它由四部分组成,手字头,冖字,心字,友字。上面的手表示拿或者采摘的意思,冖表示被覆盖包围的意思,心就是指人个体的思想,生命的意志,友指的是相助。爱就是你的思想和心能够理解捕捉到另一个个体生命被身躯包围着的思想和心,然后你对于他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给予有利的援手和帮助,这就是爱。只在思想内部叫做爱心,也叫同情心,表现出来化作行为动作叫做援助,也叫做友好。
那么,中庸表现在哪里呢?就是处理两个或者两个人以上的距离,需要权衡两个端点之间中间的位置。假如两点之间最大的距离是善和恶,那么中庸就是权衡善恶的行为对人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和别人的善与恶的筹码,儒家的主张是隐恶扬善。因为恶的指向是恨和仇;善的指向是友和爱。所以中庸的第一个标准是隐恶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