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新教材时,将文本类型,由原来的精读、略读篇目更名为教读、自读篇目。明确地把课型分为三类: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三位一体”的课型结构。
温儒敏教授说:“造成教学低效的问题很多,课型定位不清,教法不明,就是关键。”
那么该给这三种课型定位?
教读课一定是精读课。“于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纤屑不遗,发挥净尽。教读课,必须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案进行细读,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教读课的目的是学“法”。
什么是自读课?用“观其大略,提纲契领,期其自得”概括再合适不过。就是要让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这是用“法”。也就是说,教读课目的在于学“法”(阅读策略、阅读方法),而自读课目的则在于用“法”。
阅读力就是学习力。通过自读课学生能半独立的阅读,就能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教读课得法,自读课练法,课外阅读用法,这样才能达成完整的自主独立阅读的能力。
只重视教读而忽视了自读,当学生遇到书籍文字的时候,没有教师在旁做精读那样详细的指导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而且如果把所有的阅读课型都处理成精读精讲。老一套反复的进行,学生肯定会腻味,以分析性,精讲记忆为主的教学方法,太死板了。会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兴趣。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送学生上路,教他们学会应对各种状况,而不是帮他们解决状况。不待老师讲,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自能做文章。如果能实现这个目标,那就收获了最大的幸福!
这就是我设计《雨的四季》的理念,是“道”。
在“术”上,具体的操作中,我秉承了一下三个原则:
一、迁移训练得主体
自读课,学生得自己读。而老师所起的作用是在学生自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领、朗读体悟、迁移写作等形式,推动学生思维逐渐深入到语言深处,读出“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本节课学习中设计以下三大板块:章法感知,精读段落,写作训练。秉承先见森林,再到树木,又回森林的逻辑构思设计。
章法勾连前两篇教读课文;精读依据补白旁批,实现由扶到放的全过程。
二、巧用支架,聚焦文本特质
部编版给我们了很多教学支架。自读课虽然没有阅读提示,习题练习。但是“单元目标”、“旁批”、“注释”、“补白”、“阅读提示”仍然是我们最好的学习资源。
所以朗读、重音、停连、写法、表达依旧是本节课学生自主探究的重难点。
三、删繁就简现本真
《雨的四季》是一篇极美的文章。诗一样的语言俯首皆是,但有前两篇教读课打底。它最大的价值就是练,就单元重点随文练习,所以必须对教学内容做有效的取舍,要着力于最有价值的内容,一课时就好。
其实这篇自读课还可以以批注的方式推动学生学习。
第一板块:让学生以首尾两个批注为例,进行问题式批注、概括式批注,整体感知。
第二板块:让学生参考问题式批注,开放思维,多角度提出问题,小组保留最有价值得,班级进行探讨。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三板块:让学生以分析式批注方法迁移,可自由拓展出评价式批注、感想式批注等多维发散。然后班级交流,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