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暴力形式中,校园暴力是属于极恶毒的一种。它没有恩怨情仇或者私人纠纷的铺垫,而单纯是源自人心纯粹的恶意。我相信人性本恶,即使是被认为纯真无辜、不谙世事的“孩子们”,也同样有着恶魔的一面。在没有节制的状态下,这种“恶”只会愈演愈烈。最可怕的是,他们可能甚至都不会觉得自己有错。
这个10月,一部《少年的你》引爆了我的朋友圈。
它讲述在高考前夕,被一场校园意外改变命运的两个少年,如何守护彼此成为想成为的成年人的故事。
校园欺凌这个词,再次走进已经走入社会,或者还在学校的我们的眼中。
相比于开始的对于这部电影的朋友圈里的评价是“好帅”“壁咚”“咬嘴唇”.......
有人开始分享自己看到或者经历过得校园欺凌。
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通过镜头,给予被霸凌者一个被看见的机会。
而这个看见,非常重要,它是一切柔软与坚强碰撞的开始,是改变的这个齿轮能够转动的原力。
01、可以看见,漠视也是欺凌的一部分,是人为助长的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女孩子的故事。
曾被20个人堵在食堂门口殴打,校方的处理结果是对动手的几名学生停课。
而最让她感到无力的一句话则是1名校领导说的——“他们为什么不去打别人,偏要打你啊”?“
这可能也是大多数老师的心理吧,这也是让大多数被欺凌的学生最无可奈何、最无力反驳的一句话。”这个“她”便是倪安伟。
校领导的态度,“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理论,接着把问题抛回去给这个女生,让她自己去找多从自身找原因。
可是这个事情,她是受害者,这些大人忘记了,有这么一种恶,它没有恩怨情仇或者私人纠纷的铺垫,而单纯是源自人心纯粹的恶意。
然后,她开始自虐,惩罚自己。自虐的方式是,撞墙。
她的母亲,甚至不去了解这一切的原因,也开始教训她。她开始迷失了自己的定位,还有是非观。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她开始无所谓了。
很多时候,这些大人的的话语,和漠视,就能毁掉一个好孩子。其他孩子看到,大人们都不理了,也就认为没有错误了,也就漠视甚至助长了。
被欺凌的孩子,一次次求救的话语,变成所谓不懂事,长期生活中这样的环境下,就会做出极端的事情。
02、除了极少数的严重事件,在大多数时候,校园欺凌够不上违法犯罪的标准
在一个班级里,几名有号召力的孩子联合起来,孤立你,不让其他同学与你交往,这些孩子违法犯罪了吗?
大家一起用难听的绰号称呼你,这些孩子违法犯罪了吗?
大家在你的衣服上画乌龟、散布关于你愚蠢的谣言、画你的丑陋漫画在全班传阅,这些孩子违法犯罪了吗?
没有,可是,他们确确实实在欺凌着你。
而那时候的学校,只是要求学生不要在学校内自杀或者出现流血事件就可以了。
法律没法惩罚施暴者,学校老师没有保护被欺凌者,家长不理解孩子,同学取笑孩子,这个小小的少年,他那还没完善的世界观,有可能就此崩塌。
一旦有一天,他觉得“这些世界只希望听到我恐惧的尖叫还有看见逃跑的狼狈样子,我为什么还要留在这个世界”,他就放弃生的欲望。
这种来自顽童的恶意最是恐怖,因为他们根本分不清什么是戏谑和残忍。
“我那时候感觉自己快活不下去了,因为我知道,我就算把这些事情告诉了家长老师,他们能给的也只有警告和一些于事无补的惩罚,这些结果都只能让那些欺负我的同学变本加厉地伤害我。
03、这个恶,如果不是被我们选择性逃避,我们一定会看见,看见然后行动,就会有改变
北京读研究生的陈染,读书时也曾被欺凌过。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个选择直面这份恶,给予她支持的老师。
“当时我无心读书,理科可以说是差到极点,在极其注重升学率的学校,我本该是被放弃的那一批,可是我的老师并没有漠视我。他知道我的情况后,先是找来了那些同学的家长,跟他们讲述了事情的严重性,并且给予他们警告。然后将我调为学习委员,开始管理班上的一些事情,让我在那些同学面前有一种十分被老师信赖的感觉,那些同学对我的态度开始慢慢变化”。
这个老师没有选择不当回事,积极处理,用行动告诉陈染,这个世界是非对错,应该是这样的。
毕业后,陈染成为一名老师。
“我会努力做一名好老师,我会像我曾经的班主任一样,关注每一个孩子成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12年10月26日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2018年各个地方针对未成年欺凌发布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就像该片创作的初衷:将青春片与现实主义题材结合,聚焦高考、家庭教育等社会话题热点,旨在从成人的角度反思能为正青春的少年可做的事 。
是的,看见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改变。
关注我@粽子先生:费尽一生,也要成为独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