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四年了,听过最多的一句话是,你真行,还可以用文字养活自己,我说得最多的是,其实你也可以,只要你也愿意。
大部分人不相信我,一部分人相信我写了一段时间,感觉写不下去了,还有一部分人跟我一起赚了钱,感觉别的赚钱更容易也停了。
在这四年中,我看到了太多人兴致勃勃地上写作课,然后日更,投稿,然后放弃。当然,我也看到了行业中的很多人从籍籍无名到成为大咖。
每次想起这种情况,我就会想起2017年罗胖在跨年演讲中讲的一个故事,60岁的姜淑梅老奶奶从没上过学,在女儿的鼓励下开始写作,10年出了几本书,75岁又开始学画画。
那时候我就想,虽然我没有上过大学,毕业后很多年没有看过书,但是我比这个奶奶的基础要强多了,我一定可以写出来。
我也一直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写着写着就没有动力了,难懂比这个60岁的奶奶基础还差吗?这两年我自己也在朝着出书方向发展,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个问题也开始困扰到我了。
直到最近有朋友推荐了一本书《认知驱动》,看完过后才有了答案。作者是新锐作家周岭,去年出了一本畅销书《认知觉醒》,一向不看畅销书的我,看了这本就买了前一本。
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是,既不鸡汤,也不深奥,主要是从人的底层思维出发,讲明了让自己主动做成一件事的几个关键。
[if !supportLists]1,[endif]明确价值,坚定行动的信念
记得以前学李笑来专栏的时候,他说自己每次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都要在纸上写下这个事情的价值,写的越多越好,这个方法我自己也用过。
这本书里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在决定一个行动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他的价值,尤其是打算长期做的事情,比如写作,运动,或者是换一份工作。
有人说,不用想啊,这些时做了肯定有价值,写作对自己的成长有利,运动对自己的健康有利,这个价值只是针对自己,而能够长期坚持做下去的事情,是对他人有长期价值的事情。
所以,这个事情的价值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利他,长期,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对你自己的价值会无限扩大。
很欣赏作者开始写作的思路,他每次写的时候,就在想,我写的这篇对别人有用吗?三五年后看了还有用吗?我想这也是他的书畅销的原因,因为20岁的人看了有用,30岁的人看了也有启发,40岁的人看了也有感觉。
因为他从一开始就认定,自己要写出几年后对别人还有价值的东西。我回头去看了下他的公众号,三年前写的文章,现在看起来也有用。
很多大作家走的也是这个路线,捷克作家赫拉贝尔,为了写出对人们有用的东西,舍弃博士学位,去做搬运工、垃圾场打包工等底层人民的工作,所以他的作品总能让人看到自己。
再看看前面说的姜淑梅老奶奶的书,她为了了解生活,70多岁了还走街串巷,目的就是为了写出普通人的真实情感。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传播手段高度发达,信息差越来越少,酒好真的不怕巷子深,只要你做的事情有价值,就会有人分享,有人传播。
所以,我们在决定一个行动的时候,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对别人有长期价值。
[if !supportLists]2,[endif]降低期待,认清行动的难度
只要经常看书的人,找到有价值的事情其实不难,只是坚持很难,就像我这四年看到的那些写着写着就放弃写作的人,他们的内心还是喜欢写作,就是不能坚持。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对自己的期待太高,期待落空后就失望,然后就放弃了。这种期待过高导致放弃的情况不仅发生在开始,整个行动的过程中也有,这是成年人大部分烦恼的来源。
很多成年人有个错觉,自己都一把年纪了,干什么不能跟小孩子一样,可实际情况就是,不管你现在多大年纪,接触一个新事物,就得给小孩子学走路一样,一步步来。
我有时候会做做些这样的事情,去翻翻那些大咖的以前的微博或者公众号,看看他们的成长路径,发现他们最初写的文章,做的事情,跟很多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我翻过李尚龙最初的文章,跟现在很多人写的一样,但几年过去了,他现在都出了好多本畅销书了。包括他的几本书,我也对比过,也是一本本都在进步。
而我们身边很多人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才开始写就希望出个爆款,还没写几天,就望着高稿费,这就是期待过高。
作者在这本书里写到,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从数量和质量上降低期待,给自己一个成长的过程,允许自己慢慢成长,这不仅会提高做事的成功率,还会增加你的幸福感。
所以,降低期待,就是让我们认清做事的难度,允许自己慢慢把事情变好。
[if !supportLists]3,[endif]多维发展,增强行动的独特性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的工作可真好,做的是自己兴趣的事情,其实大家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真实情况是,再喜欢的事情,变成了工作,就会又很多不开心的时候。
熟悉我的人知道,在写作过程中,我也尝试过其他的时期,比如去年做了很久的社交电商,很多人都知道。我还曾经试图去考证,也曾经想过去找个班上。
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因为一个人写久了,真的很孤单,我又是单身,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长时间不说话,连说话都不如之前利索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步太慢,开始两年感觉进步很快,到了一定的程度,发现想进步一点就很难,但是不进则退啊,所以就会焦虑。
可是身在这个行业,你会不断认识各种大咖,知道各种名人,看各种好作品,然后想想自己跟他们的差距,内心又开始焦虑。
相信这些都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就像我们经常觉得别人做老板很光鲜,却不知道别人的辛苦一样。
那么,这个问题如何破解呢?我觉得书中的办法很好,多维度发展,这个观点一点都不新鲜,让我感到新鲜的事,他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他认为我们在主业之外应该有个B计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维度发展。这个维度尽可能跟自己的主业不相干,离得越远越好,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排解主业带来的无聊,二是为增加主业的竞争力,三是为你的主业增加一个好退路。
这两点我跟李笑来学习的时候也知道,只是我以前以为做这些要跟很多人一起,一群人走得更远嘛,但作者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肚子潜行会走得更快更远。
在我们做主业外的B行业时,我们要学习顶级的知识,但要游离在该行业的大圈子之外,这样会让你有不同的视角,也更容易创新,而且还不会因为圈内人而增添焦虑。
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自己的问题了,我每次尝试主业外的计划时,我都选择了跟人交流,甚至找很多同伴一起同行,最后就被那个环境整得焦虑,然后就放弃了。
主业之外的多维度发展,一开始应该是个秘密项目,这样才有可能把主业和副业有机联系起来,并且产生你的独特创新。
[if !supportLists]4,[endif]结语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自己的卡点,有些时候期待还是过高,也没有在写作之外好好开辟别的赛道,导致有时候陷入了死循环。
不过,我还有些幸运,通过主动学习写作,现在还可以靠这生活。我身边的有些朋友,一直都在打工,也想自己做点事情,又害怕自己做不了。
我觉得关键问题是,要让自己主动做成一件事,就像60岁的姜淑梅老奶奶一样,主动学会写作,然后出书,因为有了这个经历,她又开始了画画。
一个人是要主动做成一件事,特别是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感觉自己不可以,不妨看看这本《认知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