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当下的力量》似乎难以下咽,作者有些观点其实是生涩和难以让人认同的。因为不那么正确。和有些对事物的看法和逻辑是相背的。也许应该放弃。也许我应该一目十行,其实没有很大的价值。
当然有些观点作者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比较深刻和长远的,有些是对的。
比如说爱情,很多人总是会各种定位爱情,有些人总是错误以为爱情是对我们人生的救赎,把爱情过于美化和神圣化。
亻弗教来说爱情其实是不存在的。它源于贪。
从现实来说爱情是一种吸引,一种荷尔蒙分泌而来的激情。世人给予了爱情太多的幻想和对彼此过于美好的想象空间。来源于各种并不对等的错位和关系。
还有是来源于每个人成长时各自出现的缺陷。
好像书里所说,如果你独自一人的时候感到不安,你就会寻找一种爱情关系来掩盖你的不安。
可以肯定的是,在你与别人的爱情关系中,你的不安又会以其他形式重新出现,或者你可能会认为你的伴侣应该对你的不安负责。
在你与其他人建立爱情关系之前,你应该与自己建立良好的关系或爱你自己,这是对的吗?
但其实你最应该修复的是与自己的关系,填补自己身上的黑洞,而不是寄希望于爱情让自己得到提升。当然爱情或许能够让你得到更好得深化,但你不能只是寄希望于爱情。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全面地接受当下。你应该安于这里,此时此刻,让自己感到自在。
你需要与你自己建立一个关系吗?你为什么不能成为你自己?当你与自己建立关系时,你就将你自己一分为二:“我”和“我自己”,主体和客体。
这种由思维创造的二元性是你生活中所有问题和冲突的根源。
你就是你自己,你与你自己合二为一。你不批判你自己,不为你自己感到遗憾,你不去恨你自己。不会有一个需要你去保护、防卫和喂养的自己。
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对当下臣服。
允许事实的存在,当你允许事实存在的做法会使你超越有抗拒模式的思维,这是宽恕的关键。对当下的宽恕甚至比对过去的宽恕更为重要。如果你宽恕每一刻,允许它的存在—你就不会去积累需要在未来宽恕的怨恨。
生命其实不只是在爱情里修行,我们需要在自我的旅途中修行,爱情只是极为短暂的一部分。好像幻象一般,或许看起来真实,或许只是海市蜃楼。
我们的快乐与平静来自于自心:
这些快乐、平静都非一己虚幻的捏造或是科学家制造出来,也更非亻弗陀造作所来。
我们的快乐与平静其实由始至今是一直存在的,绝不是有人可以来灭除它们,所以快乐与平静完全依止在自己,是我们自己摧毁快乐而阻止自己无法得获平静。
也因为此原因,一切取决于己,所以我们是可以体验到原存于心的喜悦,这种体验是自己的,不是他人的,能否找到内心快乐喜悦是取决于我们的祈愿是否够坚固。
无常与执着
现在人们一切的苦恼、挣扎都源自对无常的恐惧,忙忙碌碌无非为逃避无常。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逃避无常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所处的真实状况。很多人以为为无常只是人生的一种际遇,像逆境,只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就可以规避。
所以很多人很努力地尝试不同的方法,希望得到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然后才能安心生活。可是,极力排斥的恰是生活本身,除了变化,生活中还有什么呢?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谢,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无一不在变化之中。
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与它终生相处。很多人以为变化会带来痛苦,如果一切都恒常不变就不会有痛苦。
但无常不好也不坏,它既意味着有得就有失、有盈就有缺、有聚就有散,也意味着有失就有得、有缺就有盈、有散就有聚。
开心还是伤心,全看你的立场和态度,与无常并没有必然关系。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本以为牢不可破的观念、思想会改变。
本以为相伴终身的人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健康的身体会突然被疾病打垮,一帆风顺的事业会转眼间破产。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着的由来。
由于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是抓靠不住的,所以才会痛苦。造成痛苦的并非无常,而是执着。逃避无常不仅是徒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