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聂文蔚(一)【5】
【原文】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陷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①,有嫉且诅之者②,有恶而欲杀之者③,晨门荷蒉④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⑥。”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⑦。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曰言:“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⑧?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⑨!”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者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若其“遁世无闷”“乐天知命”者,则固“无入而自得⑩”,“道并行而不相悖”也。
[注释]
①不知礼、东家丘句:《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进鲁国大庙,每件东西都仔细询问问。有人说:“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谁说孔丘知礼啊,进到大庙里,啥都不知道,样样东西都要问别人。东家丘:《孔子家语》云,孔子西邻有愚人,不知道孔子是圣人,轻蔑地称他为“ 东家丘”。
②有嫉而沮之者:《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任鲁国大司寇,在56岁时又代理宰相,杀少正卯,毁权臣(三桓)城墙,加强王室的权力,百僚震动。齐国害怕鲁国因此强大起来,嫉恨他,就送美女乐队给鲁国国君和当权者季孙氏,让他们疏远孔子,最终逼走了孔子。“ 沮”,同阻。
③有恶而欲杀之者:《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在宋国,宋国的司马魋(tui)怕他介入宋国朝政,派人去刺杀他。
④晨门荷蒉:晨门与荷蒉都是和孔子同时代的隐士。
⑤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论语·宪问》记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士。’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 ”这就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傻家伙吗?”
⑤“鄙哉”四句:《论语·宪问》记载:“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意为孔子在卫国正击磬,有个挑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走过,说道:“有心思啊,击磬以宣泄!”仔细听了一会儿又说:“浅薄啊,硁硁的声音好像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啊!那么,你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没有人能理解你就算了吧。就好像过河,水深就踩着石头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过去。”(何必自寻烦恼呢?)这是荷蒉对孔子的规劝。
⑦“子路”四句:孔子到卫国,要见著名美人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在到卫国之前,子路曾问孔子,如果卫君让他执政,他首先会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子路笑他竟然迂腐到这种地步。
⑧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为我不与天下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语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两个隐士相对而耕,孔子经过那里,叫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长沮说孔子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桀溺则劝子路没有必要跟随孔子去妄图改变世道,认为天下礼崩乐坏之势,就像滔滔的洪水泛滥一样,没有谁能够改易过来。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道:“鸟兽,是不能与它们合群的,我不跟天下的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是不会参与改易现实的活动的。”
⑨果哉,末之难矣:语出《论语·宪问》,荷蒉笑孔子后,孔子说:“果哉,末之难矣。”意为隐者遁世如此坚决,没办法说服他了。
⑩无入而不自得:语出《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荻行乎夷荻,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意为君子不管处于何种情况下都能自得其乐。
[译文]
孔子在世时,时人有议论他谄媚的;有讥讽他奸佞的;有诋毁他不贤的;有诽谤他不懂礼仪,说他是“东家丘”的;有因妒忌而败坏他名声的;有憎恨他而想要他命的。而晨门、荷蒉呢,虽然是当时的贤士,他们却也要说孔子的风凉话,“这就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傻家伙吗?”“见识浅陋,又固执得很!没有人了解自己,就算了嘛,到处招摇兜售什么呢!”虽然子路对于圣学已十分明白,但有时也难免怀疑孔子,孔子要去见南子,他就不高兴,而且认为孔子迂腐。那么当时不信任孔子的人,难道仅仅是十分之二、三而已吗?但是孔子依然积极奔走,就像在道路上寻找自己失踪的儿子一样整天奔波,无暇在温暖的被窝里睡上一觉,(四处周游宣扬自己的学说)。难道孔子只是为了求得别人了解我、相信我吗?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有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之心,犹如病痛在身,迫不及待想要解除一样。就算是想要停下来,而却又感到势不能停。所以他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不跟天下的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想要洁身自好,却扰乱了作为一个人的最重要的伦理规范)”,“果哉!末之难矣!(其人决意遗世,甘心洁身自好,不涉世事,也没有什么难的!)”哎!如果不是确实把天地万物当作一体的人,又有谁能理解夫子的心呢?至于那些“遁世无闷”,“乐天知命”的人,当然能达到“无入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境界了。
[解读]
这一段引用的关于孔子的典故非常多,详见注释部分。
王阳明拿孔子当年的遭际,比喻自己当下的遭际,先生勇于挑起圣贤之担的满腔赤诚,犹如杜鹃啼血,死而后已。孔子被尊为千古一圣,古人曾有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赞誉,就是这样的人,在世之时,还遭受了如许多不解和诽谤,甚至被当时的人厌恶到想要杀他的程度。所以,我王阳明在今天遭受到这些非难和不解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曾国藩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诗的前两句是说人生总免不了毁誉参半,此处有获得,彼处就有失去,所以面对毁誉要心态平和。后两句引用了一个出自《庄子.让王》的“屠羊说”典故,大意是楚昭王时,一个卖羊肉的被称为屠羊说的屠夫,在楚昭王亡国之时,追随于昭王身边,逃亡途中多有功劳,后来昭王复国,要赐给这个屠羊说以高官厚禄,他却一概推辞,仍然甘心重操旧业,以卖羊肉为生。曾国藩引用此典,本意是希望自己能在爵禄名利面前看透一些。但是,如果从反面解读一下这首诗背后的信息,也颇有意思,曾先生要低头拜“屠羊说”,说明在他心中还是在为名利二字而纠结不已,而阳明先生的忧虑,早已经超出了名利这一层次,先生的最大忧虑是圣人之道不传于世,至于“名利”二字,几乎不会让王先生产生任何困扰,如果大家通读《王阳明全集》,就会发现,其中阳明先生辞官自抑的奏章不计其数,很难想象,一个热衷于名利的人会向朝廷提出这么多的辞职申请。
王阳明对那些洁身自好的隐士们主动放弃对圣学之道担当的做法非常不欣赏,后面两句说这些人自然可以“无入而不自得”和“道并行而不相悖”了,其实完全是反讽句,这些主动放弃了使命担当的人,自然可以逍遥自在,并且可以用“道并行而不相悖”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辩解。然而,王阳明并不想做一个遁世无闷,乐天知命者,他要承担责任,要改变社会。
王阳明把责任与一体之仁联系在一起,将“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视为儒者的本怀,所以他对对孔子有如此的推崇。孔子与王阳明,先圣后圣,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彰显儒家悲天悯人之怀,也成就了儒家人文化大成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