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20年的春节仿佛才刚刚过去没多久,2021年的春节已在眼前。关于春节的诗歌中,我想大部分人最熟悉的应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那一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于春节,对于过年,是非常重视的。他们会在爆竹声中迎来新的一年,在守夜时用新的桃符换掉旧符(桃符演变为后来的春联),并且在子夜时分刚刚进入大年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也正是这些风俗习惯组合成了年的味道。无论历史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关于过年的独特的记忆,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年味。
在我们80末和90初这一代人小的时候,生活条件较之前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物质条件同今天还是无法比的。所以那时候过年的新衣服新鞋子和过年吃的糖块、放的烟花都让我记忆犹新。
小时候的年总是从腊八开始,早起喝一碗妈妈熬的香甜的腊八粥,我们就知道离放寒假不远了,离过年也不远了。待到腊月二十三小年,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祭灶,还有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过了小年之后就是打扫房间,准备过年要吃的食物。妈妈负责打扫卫生,洗窗帘洗床单被罩和沙发罩,用笤帚扫各个角落的灰尘,把家里所有的窗户、橱柜擦一遍;奶奶会蒸好几锅大馒头,炸松肉和耦合;爷爷负责进城采买,当然每次都会带着我这个小跟屁虫,我们去买糖、瓜子,买鞭炮烟花,买鸡鱼肉蛋,因为我们家之前在东北生活过很多年,爷爷还会买一种东北大蚕蛹,比一般的茧蛹要大很多,烧着吃特别特别的香。大年三十这一天的早上,家人们也都非常忙碌,奶奶妈妈要剁饺子馅,爷爷和爸爸叔叔带着我们小孩子熬浆糊、贴春联。等到晚上六点多,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吃罢年夜饭,女人们开始准备包饺子,我们其他人就等着看春节晚会了。小时候的春年晚会主持人都是倪萍、赵忠祥,赵本山和范伟、高秀英的小品,冯巩和牛群的相声总让人捧腹大笑,李谷一的《难忘今宵》总是压轴节目。午夜十二点钟声敲响的时候,各家各户的鞭炮声一定会准时响起,热气腾腾的饺子被端上桌子。以往九点就要上床睡觉的我们,在那一晚会出奇的精神,吃完饺子看完春晚最后一个节目,才会跑去睡觉。早上天还没亮,大人们就起床了,我们小孩子也一定会醒,因为着急穿新衣服新鞋子呀。起床后马上跑去给爷爷奶奶磕头,领压岁钱的时候特别开心,这是我们十五赶会的“会费”呢。家里的男的们先去给亲朋好友拜年,我们女孩跟着奶奶妈妈稍晚一些再去各家串门拜年,之后就是小伙伴们一起放小炮仗玩耍了。大年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爷爷去叫姑奶奶,爸爸和叔叔一早去叫姑姑姑父,来到之后就是一家人吃吃喝喝,打扑克打麻将,好不热闹。过了年初二,基本就是待在家里休息,忙了一整个年大人们也有点累了。初六一到,该上班的去上班,该写作业的也被强迫着写作业了。到这里年还没过完呢,因为还有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这边在正月十五有一个庙会,小时候大家都特别有瘾,一天能赶两次会。无非就是买点吃的玩的,而且会上挤得很,但那些在我们小孩子的眼里都是乐趣。等到晚上一家人吃饺子、吃元宵,吃完饭出去放烟花、看烟花,还跑到罗庄看花灯。。。。。。过完十五,十六在家歇息一下,补补作业,等着开学,这个年算是过完了。
回想起来,小时候的春节“年味儿”真是特别足,那时候物质条件有限,但也正因为如此,过年时候吃的糖、穿的衣服和放的烟花、收到的压岁钱,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那种感觉,都让我们觉得弥足珍贵。而现在,很多东西我们都太容易得到,也少了那份想要珍惜的心情,过年对许多人来说,都变成了一种形式,索然无味。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希望“年味儿”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些记忆,还有一些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感恩、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