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于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孔夫子:“如何可使民众敬其上,忠其上,并肯加倍努力呀!”孔夫子教了他三招,临之以庄、孝慈、举善而教不能。彼时的民众,今时的下属,想对所有的员工说,能做到这三点的老板,一定要牢牢抓住呀。
一、临之以庄
你对他们能庄重,他们自会敬你。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张良夜下追韩信等等,能举的例子太多了。但我想举的是另一个例子,一个自尊而且有真才实学的员工,受到不知底细的领导的轻慢,是不会生气的。
齐相晏子出使晋国完成公务后,返途中,路过赵国,远远瞧见有一个人正从背上卸下一捆柴草,停在路边歇息。走近一看,晏子觉得此人的神态、气质、举止都不像个粗野之人。于是,晏子让车大停止前行,并下车询问:“你是谁?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那人如实相告:“我是齐国的越石父,3年前被卖到赵国的中牟,给人家当奴仆,失去了人身自由。”
晏子又问:“那么,我可以用钱物把你赎出来吗?”
越石父说:“当然可以。”
于是,晏子就用一匹马赎出了越石父。
晏子到家以后,没有跟越石父告别,就一个人进屋了。这件事使越石父十分生气,他要求与晏子绝交。晏子百思不得其解,派人对越石父说:“我过去与你并不相识,你在赵国当了3年奴仆,是我将你赎了回来,使你重新获得了自由。应该说我对你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你要与我绝交呢?”
越石父回答说:“一个自尊而且有真才实学的人,受到不知底细的人的轻慢,是不必生气的;可是,他如果得不到知书识理的朋友的庄重对待,他必然会愤怒!晏子用自己的财产赎我出来,是他的好意。可是,他在回国的途中,一直没有给我让座,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时的疏忽,没有计较;现在他到家了,却只管自己进屋,竟连招呼也不跟我打一声,这不说明他依然在把我当奴仆看待吗?因此,我还是去做我的奴仆好,请晏子再次把我卖了吧!”
晏子听了越石父的这番话,赶紧出来对越石父施礼道歉。他诚恳地说:“我在中牟时只是看到了您不俗的外表,现在才真正发现了您非凡的气节和高贵的内心。请您原谅我的过失,不要弃我而去,行吗?”从此,晏子将越石父尊为上宾,以礼相待,渐渐地,两人成了相知甚深的好朋友。
二、孝慈
一个人对部下与群众,付出爱儿女一样的心肠,付出了真情,则没有不收到忠的反应的。如果没有这种慈孝,光是劝导教化、贴标签、喊口号是没有用的。这一点,我觉得刘备用的很好。
东汉末年,当阳长坂之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重任。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真的是忠心呀,士为知己者死,但也只有知他的价值,才愿意对他那般好呀。
三、举善而教不能
你拔用他们中间的有才能的人,并教导他们中间才能不足的人,他们自会互相劝勉,加倍努力了。这样做,的确会互相劝勉,加倍努力,但为了以防有时候人太“聪明”,还需要正确的引导。我看到过一个故事:
我和小敏吵架了,她英语95分,而我却94分;我数学93分,而她却90分;我哭了,要她赔我英语分,是她抢走了我的第一名;她撅着嘴叫我还她数学分,如果不是她给我补习数学,我也不会考93分。
赌气,谁都不理谁,课桌上的"三八线"拉开了紧握的双手……
一个月了,有时,她偷偷地看我,我也会偷偷地瞧她,可就是不说话。
试卷又发下来了,她英语81分,而我85分;我数学85分,而她89分;奇怪,我们俩都退步了。
举善而教不能,其实可以变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而且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实行,但有些公司却只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培养出的人才大多自己走了。这其中的差别,我想就在于前几点做的好不坏与否了。有些公司把员工当资产,员工越好,自己公司也越好;有些公司把员工当负债,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这句话的解释参考了南老的《论语别裁》和钱老的《论语新解》
如果大家对论语感兴趣,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