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泉州市郊,晋江下游东北岸的“清源山”,自秦代开山,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达到鼎盛,经过了历代开发,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不失为一座值得品味的历史文化名山。
早就想到清源山一游,这回终于可以“偷得一日闲 山中品千年”了。
为了第二天游览方便,提前一天的晚上入住了山脚下的“清源山大酒店”,这是一家中式装修风格的酒店,距离游客中心近在咫尺。
出酒店,走过这道山门右手边就是售票处和游客中心了。
“清源山风景区”的进山门票价格是:70元/人。如果提前一天网络预定,几个旅游网站的价格都是65元/人,马蜂窝上的价格是60元/人,付款时还可以用你平时积攒的蜂蜜折抵一部分。
入园门票可以在售票窗口旁的自动售票机上打印出来。
景区的导览图是不是有一点点萌萌哒,在游客中心就可以免费拿到。
清源山景区是允许游客的车辆进入的,交5元的停车费就可以在景区内几个固定的停车场停放了。
过检票口向上开,顺势右转,在“西出涵谷”这块巨石的对面就有几个停车泊位。
停好车,马上开启了今天我的第一段旅程——“拜太上老君、登智慧天阶”。
️ 1. 老君岩
老君岩景区是整个清源山的核心区,这里被誉为清源山之魂。
老君岩的山门又叫“众妙之门”,石构山门浓重的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
山门右前方一块巨石上的石刻。
有诗云:“西去青牛何至此?东来紫气满松岩!”
山门左前方的一块巨石上书“老君岩”。
走进“众妙之门”是一条古木掩映下的上山石径,这浓密的植物昭示的不正是老子的“无限生机”的思想内涵吗。
石径旁古树遮天蔽日下有一组“老子骑牛西出涵谷”的雕像,这函谷关就在如今的河南灵宝县境内。
《道德经》中记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是不是有点儿魔法森林的感觉。
继续前行,石径旁有一组“孔子问礼老子”的雕像。孔子曾在不同时期多次拜访过老子,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沿着石阶前行,豁然间,眼前一片开朗,参天的古树幻化出了一个巨大的殿堂,这就是“老君岩”了。
大殿两边的石板上镌刻着老子的《道德经》,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中间的道教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
老君造像的右前方一块巨石上刻“老子天下第一”,你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吗?
原来:唐朝以道家为先,儒家为次,佛教为末;有人说这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来历,而孔子只能屈居第二,故被反对者称为“孔老二”,因佛教来自印度,所以中国人至今称印度人为“阿三”。
“羽仙岩”顾名思义就是“羽化成仙之地”,这里在明朝之前,一直叫“羽仙岩”,直到清朝才有“老君岩”的叫法。 2011年泉州曾有“老君岩”是否恢复“羽仙岩”的争论。
2️. 智慧天阶
拜谒完太上老君,继续沿山路拾阶而上就是“智慧天阶”了。天阶两旁郁郁葱葱,游人行走其中神清气爽。
“智慧天阶”串联起了涵宫、元元洞天、见龙台、道教摩崖、无尘台、弘一法师塑像、舍利塔这一系列人文景观。
沿天阶前行首先到达的就是“涵宫”了,这里有“福、禄、寿、喜”四个门,分别代表着“幸福、富贵、长寿、快乐”,漫步在“涵道”之中,脚下踩着光滑的鹅卵石,不正是人的心智与天地灵气的碰撞吗!当你身处“涵宫”之中,感受大自然带给你的宁静,听鸟语、闻花香,把一切的烦恼统统抛到九天之外,开启的正是智慧之门。
继续沿“智慧天阶”前行大约百余米就到了“元元洞天”,这里曾是道士修炼的地方。据说如果在天气晴朗的中午,阳光透过石缝反射到洞内石壁上,可以看到老子的立身影像。
传说:在农历三月初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应邀赴瑶池参加蟠桃盛会,途径清源山,见此处林幽泉洌、云蒸霞蔚,不免逍遥游乐,及至微醺,便和衣卧石小憩,恍惚间,忽感紫气腾腾东来,如龙似蛟,料必上仙大德将至,遂跨步登高顾盼,但见紫气祥云缭绕山前,一方灵石在万丈光华中忽现老君圣像,不禁拜舞大呼:“见龙也!见龙也!”从此,吕仙驻足的脚印得名“仙脚迹”,小憩之处曰“仙人石”,而其登高眺望的巨石则成为名闻遐迩的“见龙台”。
借助灵石的庇护,让古树顽强的生长。
如今站在“见龙台”上可以俯览“泉州西湖”。
沿天阶继续向前的一段就是清源山的一大特色——“摩崖石刻”了。
“玄武”主北方,属水神,故“玄武石”为神龟状。
这里最著名的摩崖当属“晚明四家”之一的晋江人张瑞图亲笔所提的“道教圣地”了。
“朱雀”主南方,属火神,故“朱雀石”为飞鸟状。
所有这些摩崖石刻都为清源山的道教文化作了最佳的诠释。
继续前行来到的“无尘台”是智慧天阶上佛教与道教的分界线。当年,“无尘台”是道长与和尚休闲、论道,品茗、下棋的地方。
“无尘台”出自北宋著名词人张先的《倾杯/倾杯乐》中的“浮玉无尘,五亭争景,画桥对起,垂虹不断。”
站在这悟道瞑思的绝佳之地上眺望泉州,顿时间,心境豁然开朗,仿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当你离开“无尘台”时,所有的烦扰是非还会重上心头吗?“无尘”是一种境界,是很多人都无法达到又拼命追求的一种境界。其实,崇尚“无尘”与感悟“有尘”,不也是一种“围城”的心态吗?
经过“无尘台”以后的摩崖石刻就都是佛家的内容了。
再往后的天阶基本是下山的方向了。
走下台阶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带,首先看到的是“广洽法师 广净法师的灵骨塔”,广洽法师是弘一大师的弟子,广净法师是原开元寺监院。
灵骨塔不远处是“弘一大师的雕像”,弘一大师晚年有14年在闽南一带弘法、讲律,1942年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享年63岁。
弘一大师略传。
大师的雕像旁是1952年兴建的“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这座具有闽南仿木石构建筑特色的石塔,建筑材料全部取材于驰名的泉州白花岗岩。
舍利塔前巨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大字是弘一大师最后遗墨。
弘一大师舍利塔东侧的摩崖上镌刻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
瞻仰完弘一大师,继续向下在“振衣亭”小憩,从这里继续向东是“弥陀岩”,从这里下山通往“千手岩”。
亭中休息的同时研究了一下导览图,决定接下来经“崇秀嵨”开启今天我的第二段旅程——“步清幽石径、寻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