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1。提升人民福祉,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目标。
提升人民福祉,教育是基石。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郑重承诺1。然而,当前教育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依然存在。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向农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医疗保障是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健康是人民幸福的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不断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1。但在一些地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我们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加大对医疗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范围,减轻患者负担,让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提升人民福祉的关键。稳定的就业是人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家庭幸福的重要保障。当前,就业形势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以及部分劳动者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同时,要加强就业服务,完善就业信息平台,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让劳动者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自身价值。
养老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人民福祉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养老机构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居家养老服务缺乏等。我们要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让老年人过上幸福、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提升人民福祉,还需要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1。要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人民福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向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