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很流行一句话: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我一直以为,高质量嘛,就是教孩子各种技能,说话、唱歌、跳舞、英语、礼貌……。
自问我也是这么做的。十六个月的一一也确实能讲很多单词了,甚至偶尔啦啦啦的唱歌似的来两句,经常很配合的手舞足蹈,打招呼,说拜拜。做的不如其他小朋友的地方,也时常安慰自己,没关系,我们也有做的更好的地方。
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然而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自从一一出生,我们的时间好像都被排的满满的,因为不管你在做什么事,孩子一出现事情必然会被打断。
时间呀,一被分割,就经不起推敲了,它零零散散的,你发个呆,愣个神,它就悄无声息的溜走了。
可是孩子的时间呢?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除去睡觉的时间,一天当中,孩子有12个小时的时间。孩子的时间可真长呀!我突然意识到,在我计算着自己的时间怎么被消耗掉的时候,我忽略了一件事:孩子至少有12个小时需要陪伴!甚至睡觉也是需要陪伴的。
十六个月大的一一,他每天的24个小时都是需要人陪伴的呀!想到这一点,我有点大惊失色了。因为稍稍一算,我就发现,作为一个妈妈,孩子醒着的十二个小时里,我陪他的时间很少达到六小时,即使是周末不上班的时候。
天呐,我都在瞎忙些什么呢!他另外的六个小时是怎么度过的。我错过了什么?
意识问题后,我陪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多了,除去做家务上班的时间,其他时间都尽量自己陪孩子。陪着陪着我突然发现,陪伴是不能比较的。我不能因为孩子的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少,就有样学样,把孩子推给奶奶。我不能因为其他的妈妈边玩手机边陪娃,就开脱自己没什么大问题。
孩子不会因为大人的习以为常而习以为常。他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感情了。虽然他还不那么会表达,但他一直在成长。一不留神,你就错过了理解他的机会。
晚上,爸爸去上晚修。孩子看到爸爸走了,立马哭起来。我跟他解释:爸爸上班去了,下班就会回来的。他似乎听懂了,停止了哭闹。但他的兴致明显没那么好了。
转移注意力?我提议带他出去玩。他立马开心起来,就准备要走了。可我呢,要带好他的玩具、水杯、尿片、纸巾。终于出发了,他已经等得着急了。
他指着学校门口的方向要去看鱼。那里有个大酒店,大厅一角专门有一圈鱼缸,养着各种鱼虾。他尤其喜欢看那两条游起来,像风筝一样的鱼,宽大的侧翼,细长的尾巴,听说就叫海底风筝。
我坐在校门口休息,看朋友圈。奶奶抱他去酒店看鱼。一刻钟的样子我再去找他们,发现已经走了。肯定是去对面的公园看广场舞了。一一最近在学下楼梯,广场边的几层阶梯又宽又矮,扶着旁边的扶手,刚好可以练习上下楼梯。他总是来回两次后,趴在湖边的围栏格子里看水,或者看着跳舞的奶奶、阿姨们,跟着转圈跳舞,然后再去爬楼梯,乐此不疲。
我绕着广场找了一圈,又走到公园的游乐场找,不见人影。难道和我走岔路了,已经回校园了吗?我又匆匆的绕着操场,绕着宿舍楼,去他爱去的地方找了一圈。没回家。我有点气急败坏了,奶奶又带着小孩去哪里逛了,大晚上的,一声不响就走了,出什么事了怎么办!又折回广场。远远看见奶奶抱着孩子和她的几个老姐妹在看跳舞。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奶奶抱着他和另外两个阿姨绕着西湖散步,走了半个小时。我接过小孩,感觉他兴致缺缺,不愿意下地自己玩了。我心里真是后悔,奶奶肯定图方便一直抱着他,没有陪他在地上玩的。而我呢,白白找了半小时。
回到校园里陪他一起玩沙,这才有点兴致。
但他一晚上心情明显不好。看到摩托车经过,就喊爸爸,原来那车跟爸爸的很像;回到家见到爸爸的鞋子、衬衣,也喊爸爸。 仿佛到处都是爸爸的影子,时时提醒他爸爸不在的事实。
这一个晚上,他的心情能好吗?先是爸爸的离开,再是妈妈的缺席。你以为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其实他的世界是那么小,小到爸爸、妈妈、奶奶三个人就填满了。他的爱好是那么少,路过校门口,一定记得去看鱼;出了校门一定要去听歌跳舞、走楼梯;回到校园一定要玩会沙;路过宿舍大门,一定会想起来要去看看那里养着的一只鸡。
他这一个晚上,一定时时刻刻都惦记着爸爸妈妈,因为到处都是他们的影子。
以前,我总觉得是孩子的到来打乱了原来的生活节奏,原来是自己还不称职。所有关于孩子的争吵,都是必然的,因为你还没有真的全身心的陪陪孩子。什么高质量的陪伴,滚蛋吧!孩子只是需要你,真真正正的拿出时间来,陪他随心所欲的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