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学家卡尔·G荣格认为我们总是被相反的类型吸引,因为这样有助于强化自我,完善人格中缺失的部分。内向型和外向型就像两种化学物质:结合之后,两者都会被对方转变,这是人类内心的天性,这种天性能帮助我们欣赏他人身上与自己互补的品质。
内向性是一种气质。它不同于害羞或孤僻的性格特征,也不是病理性的,更不是你能够改变的。但你还是能够学会与它共处,而不是和它对抗。
内向者最具辨别度的特征是能量来源:内向者的能量来自内心的想法、情感和观念。他们是能量的贮存者。外在世界轻易就能让他们感到过度应激,甚至被“过量感”压迫到窒息。这种感觉有时类似于焦躁感或者麻木感。
不论是哪一种,内向者都要限制自己的社交活动,避免能量被榨干。然而,内向者也需要平衡独处时间和社交时间,否则在思维视角和人际关系上就要蒙受损失。懂得平衡能量的内向者拥有独立思考的毅力和能力,能够深入思考,并富有创造性地工作。
外向者最明显的特征是他们被外部世界——活动、人群、地点和事物——驱动。他们是能量的消耗者。长时间闲逛、沉思、独自甚至只与一个人相处都会让他们感到缺乏刺激。不过,外向者需要在行动的时间中穿插进静止的时间,以此平衡自己的生活,否则他们可能会在龙卷风似的躁动中迷失自我。外向者向社会展现了更多的自我—能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关注结果,喜欢人群和行动。
内向者就像充电电池一样,需要停止供能去休息,这样才能补充电力。刺激性比较弱的环境能为内向者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恢复能量,那是他们天然的栖息地。
外向者就像太阳能板。对于外向者来说,独处或内省就像生活在厚厚云层的遮盖之下。太阳能板需要阳光才能充能,同样,外向者需要待在外面才能充能。和内向性一样,外向性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格气质。它无法改变。你得学着与它共处,而不是对抗。
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
和朋友聊天,她说:如果哪天我没有为自己的工作做好规划的话,会感觉真的很累,想静静。
朋友是做销售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出差,在卖家之前来回奔波。在这样繁忙的一天之前,她往往会安排一天时间做安静的案头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她会早早上床,起床后美美地吃上一顿早餐,然后上路。实地销售当天,她会时不时给自己计划休息时间,让自己独处,以便恢复精神。
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能量需求做好规划,避免能量耗尽的。因为一旦没有及时做好规划,一天下来她的心情会很疲惫。
内向者和外向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汲取能量的方式。外向者被外在世界所驱动。多数外向者喜欢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喜欢参与需要和他人协作的活动,喜欢围绕着他人和外事外物来做事。
然而,与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他们并不一定比内向者更加开朗,或者更加充满活力,只不过他们生活的重心是在自身之外。
外向者挥洒着自己的能量,以至于他们常常难于放慢生活节奏。只要到外面做点事情,他们就能轻松恢复精力,尤其是在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中。无法和人们或者外在世界产生联系的时候,外向者可能会感到孤独,或者产生精疲力竭的感觉。
他们是那种在聚会结束之后依然兴致盎然,想要知道后面还有什么安排的人。通常,放松休息才是他们的难事。
内向者的动力来自内在的想法、印象和感情。与我们对内向者的刻板印象相反,他们并不一定是安静或者疏离人群的人,只不过生活重心在于内心。
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适合自省的地方,让他们将事物参透,让自己充满能量。他们会如释重负地说:“天哪!许久未见,能和比尔说说话的确挺好,但我真高兴聚会已经结束了!”
对于内向者来说,汲取能量并不简单,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储存能量,而能量的耗用又比外向者更快。内向者需要精打细算做某件事花费多少能量,他们又需要保留多少能量,从而做出明智的生活计划。
外界刺激—是敌是友?
内向者和外向者的第二个不同是感受外界信息刺激的方式。外向者喜欢多种多样的经历,而内向者喜欢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体验。
对于内心活动旺盛的内向者,任何外界信息都会迅速提高精神活动的剧烈程度。这有点像被人挠痒痒—只要一眨眼的时间,你就从舒服走向“过头”和难受。
内向者往往在自己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尝试限制外界信息进入的方式,以此调节过量的外界刺激。
凯瑟琳想在自己的后院建一个花园。她是一名教师,这份工作占据了她大多数的注意力和能量。作为园艺新手,她坐下来细读《业余园艺基础》。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她的脑中渐渐有了计划的雏形。她还需要学习阴生植物、土壤酸碱度、覆盖护根、灌溉、病虫防治、日照等相关知识。她能预见到在烈日暴晒下挑选植物的复杂程度和这些工作所需要的能量—选择实在太多了。她又想到准备土壤、种植植物、除草除虫、驱赶蜗牛、日复一日浇水所要花的时间。最初的快乐逐渐消失了。需要去学着做的事情数不胜数,她开始觉得事情太多了。她的头脑飞速转动,这让她觉得难以承受。于是,她决定限制花园的面积,不使用整个后院,而只用其中的一小片土地。
没有压力地专注于一两个领域时,内向者会享受事物内部的复杂细节。可一旦手头上的任务太多,他们就很容易觉得难以承受。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讨论如何处理过度刺激所带来的紧张感。
对于内向者来说,仅仅是身处人群中就能让他们受到过度刺激。人群、教室……任何吵闹嘈杂的环境都会让他们精疲力竭。他们也许很喜欢和人相处,但是在与某个人交谈过后,他们就想退出去休息一会儿,让自己透透气。这就是提到的“大脑像被封住一样”的经历的来源。受到过度刺激时,内向者的大脑甚至会直接关闭——“别再给我信息了,谢谢”——然后就黑屏了。
外向者也需要休息,不过是出于不同的原因。
如果是去图书馆,他们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保持学习状态(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他们动不动就要在书架之间来回走动,去自动售货机买点零食,或者和图书管理员聊聊天。他们喜欢“有事做”、有活力的环境。
外向者越是觉得内心缺少刺激,就越迫不及待地渴望自己充满能量。不过,休息能够增加外向者所受到的刺激,却会减少内向者所受到的刺激。
举个例子,当内向者学习的时候,他们接收的信息多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像是凯瑟琳在计划搞花园时那样。
海有多深,天有多宽?
外向者和内向者的第三个区别是广度和深度。一般来说,外向者更喜欢广度—多种多样的朋友和经验,对所有事情都了解一点点,是个博学家。
他们消化来自外部世界的经验时,这些经验并不会在内心展开。他们很快便会转向下一段经历。
一个外向型的朋友告诉我:“我喜欢在聚会的人群中穿梭,只听每段对话的精彩之处。”她不愿意错失任何东西。对于外向者来说,生活就是不同经历的累积。
外向者将世界看作周日的自助早午餐。他们端着盘子遍历盛满各式美食的餐桌,直到吃饱喝足才离开。他们把来自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刺激都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多样性会使他们兴奋,精力旺盛。
内向者偏爱深度,他们限制经验的数量,但会深入体会它们。一般来说,内向者专注于少而精。他们喜欢深入讨论话题,追求“质”更胜于“量”。这恰恰是他们需要将思考限制在一个或两个领域的原因,否则他们会觉得难以承受。
他们的头脑从外界吸收信息,在内心反省和拓展。哪怕信息已经接收很久了,他们依然在咀嚼、消化—有点像牛的反刍。除了内向者之外,还有谁能耐心地研究南非舌蝇的交配模式?热衷于专注地深究、内省,以及安静地思考,这恰恰是内向者痛恨被打扰的原因,我在后面会继续讨论这一点。对于内向者来说,从思考的深井中挣扎出来是十分困难的。他们需要花费额外的能量再重新进入专注的思考状态,但其往往没有那么多能量。
——————选自《内向者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