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来说,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必须做到自律,不仅是在别人遭灾的时候帮扶一把,而且更切实地在平日生活中单检讨、克制那些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身心行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人与人、人与自然、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大家享有一个更加和谐的生存空间。只有整体的生存环境和氛围祥和了,人们才能有更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身体的行为主要有心决定,如果我们能够调伏内心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外在行为自然会随之改变。负面情绪是指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内心活动,如愤怒、仇恨、嫉妒贪婪、以及焦虑,抑郁、恐惧等等。
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留心观察自己的身、语、意的活动,观察负面情绪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的破坏性、欺骗性何在?
即使像愤怒这样狂暴的负面情绪,也有一个局部发展的过程,也需要各种条件才能产生和壮大,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并且有办法克制削弱化解愤怒的情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显现很多负面的东西,对此保持敏感,警醒,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去做的事。
负面情绪的一个特点是,如果你不对治它,下次它再出现能量会更大,如果你一直不加以对治,他就会慢慢挤走其他的情绪,使你的情感世界成为他的天下。不论你遇到什么情况,他都会习惯性的诉诸一两种负面情绪,比如一个爱生气的人,即使遇到本该高兴的事情,他也能找出生气的理由,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人的本性如此,其实他只是每次在恼怒的情绪生起时,没有认真的在对治,他的心本身并不是一颗愤怒的心。
负面情绪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安宁,有些是短暂的,有些更持久,而这种更持久的破坏,往往也来自我们对自己负面情绪的看法。比如说当我们深陷危险中恐惧,可能会让我们更加警觉、灵敏,做出一些在平常状态下无法做到的事情,这种恐惧对我们的身心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有时甚至会化险为夷,但是如果我们左思右想抓住恐惧感不放不,还不断添加丰富的想象,心里只能越来越害怕,最后完全被自己制造的恐惧情绪淹没,仇恨、悲伤、焦虑等等也都是这样。
人们常说,凡事要想开一点,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无益的想象当中。
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情绪具有传染性,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受到影响,大家先是感到心里不痛快,接着不知不觉中传染上坏情绪,主要又把坏情绪传给别人,久而久之,大家会形成共同形成一种惯常的氛围,可以是家庭氛围,工作氛围也可以是更广泛的社会氛围。
负面情绪具有欺骗性,它让我们相信可以从中得到保护和满足,很多时候我们发怒是因为觉得这样我们会更强大,可是你看辩论中往往是理屈词穷、眼看败局已定的那一方先失去耐心,甚至开始攻击谩骂。同样的,傲慢恰恰暴露的是一个人性格的不成熟和内涵的不够分丰厚,没有什么比贪婪更具欺骗性,我们总以为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是拥有的太少或想要的没有得到。虽然正当合理的需求与过度奢求之间的区别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如果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得到的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状态,而不是这个东西,这个状态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我们就该小心,不要被贪婪牵着鼻子走。
对负面情绪进行仔细观察,我们会慢慢发现负面情绪的存在,直接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无论是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是建设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然而自律不是压抑情感,不是遵循强制的规定,也不要做出一副道德楷模的样子给人看。自律的动机,是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让他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