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98天
原文阅读: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讲解:
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自大,小人骄傲自大而不安详舒泰。”
启发思考:
这一章,孔子把君子和小人的仪态表现和心胸格局做了比较。前面学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想要了解一个人,通过观察他的外在表现就可以透视他的内心想法。
“泰”是神情安泰自在,“骄”是态度骄奢轻慢。“泰”和“骄”虽然是外在的神情举止,反映的却是内在的心态和修为。君子以德润身,内和外平,处世待人泰然自若,身上没有骄横傲慢之气,保持一种平和、谦逊、安适的状态。而小人则恰恰相反,或以财势自恃,或以才情傲物,总显得志得意满、心高气盛、唯我独尊。满眼皆是人之错,从来不省己之过。《皇疏》说:“君子坦荡荡,心貌怡平,是泰而不为骄慢也。小人性好轻陵,而心恒戚戚自纵泰,是矫而不泰。”
君子如何才能做到“泰而不骄”呢?《礼记·表记》说:“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所谓“不失”,就是言谈举止、容色姿态均不失于礼。与此相反,小人无位且无德,他们既无须承担政治责任,也不接受礼制的制约,因此行为张狂,态度傲慢。
白岩松写过一篇文章《人品是最高的学位》,里面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年,一名大学生拎着大包小包到北大报到,太累了,他就把行李放在路边。看到一位老者路过,他就请老者帮他照看行李,自己去报到。老者爽快地答应了,尽职尽责地为大学生照看了快一个小时的行李。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大学生发现老者居然是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季羡林先生。越是德高望重的人,内心越平和、越谦逊、越泰然;越是浅薄的人,越骄傲、越蛮横、越多戾气。
泰而不骄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合理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对他人抱有尊敬和学习的态度。尊重他人,正视自己,才能提升见识,才能得到平和安适的状态。而骄而不泰的人,往往盲目自大、盛气凌人、骄横无礼,不能很好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得到人们的尊重,自己也无法安然舒心。
此外,也有学者侧重把“泰”解释为“通泰”,意思是君子是开放的,跟谁的心都能相通,所以我们有时说一个人能让人如沐春风,这就是君子之泰。
君子不觉得谁比谁有钱,谁比谁地位高,不存在要对谁特别尊重,对谁可以轻慢,这些众寡大小高低的差别,在他宽广的胸怀肚量里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对谁都一样安详舒泰。
由于自我内心不够自信和强大,小人反而特别敏感,时刻很在意一件事,就是“我很好,我很重要”,唯恐自己失了尊严。或许他表现得拘谨顾忌,似乎不骄,而实际上他的拘谨顾忌正是他骄矜之处,因为他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正如《论语集解》描述:“君子自纵泰,似骄而不骄。小人拘忌,而实自骄矜。”
君子不自矜而能通之于世,小人自以为是而不通之于人。君子泰,该干什么干什么,干的都是该干的;小人骄,干什么都考虑是否影响我的形象,挖空心思想干点什么提升形象,这就干了很多不该干的。
庄子说:“行贤而去其自贤之行。”简单地说就是,要做真正有价值的好事,而不要去做那些为了让别人说我好而去做的事。“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既可以帮助我们加强自我修养,也可以作为我们识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