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是故事的时候,我就不喜欢。现在它变成了电影了,我还是不太感冒。从对科幻的感情来讲,脑洞大开和科学精神的确是一对矛盾。以科学合理的想象才是好的科幻作品,而流浪地球唯一受热捧的原因,就是这次拯救地球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具体到他的科幻内核,很肤浅,很幼稚。
地球之所以是人类的家园,是因为他的气候,他在太阳系的位置是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他是人类的家园,如果这些条件不符合了,人类搬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搬家我们都搬过,带上自己的家具,电器,书籍,食品装上车,去一个新家就完事了,见过谁还把家门口的大树也搬走,把原来屋子的墙壁也拆掉带走。同样的道理,人类整个族群搬家,带上必备的装备,留下对老家的美好会议,上路就行了。像流浪星球般如此耗费巨大财力和时间成本带着地球流浪,这只能说明我们整个人类的智商还处于小学生的视野和格局之上,太单纯、太幼稚了。
退一万步讲,如果有了能推动地球如此之大岩石星球的力量,制造星际飞船不是更好,地球的强度如何,怎么确保在迁移的半路解体。地球人的决策层脑子都进水了吗?宇宙之大,离我们最近的宜居星球就在不远的22光年之外,造飞船的成本要比把地球改造成飞船的成本低不止10个量级,这基本的经济理论违背,光追求场面的宏大,想法的出奇,是不够科幻的定义的。
最后,说一点科幻作品的深层次感想。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应该值得关注,科幻作品更应该。该放弃的时候应该放弃,科学传递给我们的价值就在于我们知道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放弃,什么样的条件下应该做什么,这世上没有所谓的奇迹,都是科学原理一步步的逻辑推进而来。科幻作品应该传递的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应该是有点科学知识就为所欲为的臆想。最好笑的是还找了中科院的知识分子来论证其科学的合理性,与其这样还不如先把月亮推一推,来验证其可行性。
中国硬科幻的时代远没有到来,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断。
绿杨老师
本名李钜康,广东番禺人,1934年出生于上海,职业是医生。自1980年在《科学文艺》上发表作品后,笔耕不缀。九十年代前,绿杨在《科幻世界》杂志上陆续发表了短篇系列《鲁文基科幻系列》,于1998年汇集成册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此后共出版长篇著作5本。
他是科幻文学中生命力保持得最长的一位。《鲁文基系列》是当今中国科幻最典型的科普式科幻小说。大量自然科学知识融会贯通,构造情节。从文学角度分析,作者对鲁文基和助手梅里的性格也进行了深入的加工,别具匠心。(人物介绍来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