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个问题,你喜欢下载动辄几个G甚至几百个G的书包资料包吗?
曾经我是这种看到“资料大全”“史上最强盘点”“xxx本经典书合集”就超兴奋的人。
最狂热的时期,不到1个月新电脑1TB硬盘全面飘红,于是不得不再花3个月时间初步完成其中1个盘的筛选整理工作,然后精疲力尽的对着剩下3个满满当当的盘,流下悔恨的泪水。
还没开始任何有益的学习,已经用掉了三分之一年的时间,但是,怪谁呢?现在整理流的泪,都是当初无脑收集时脑子进的水。
这是第一个清晰的时刻,我意识到我拥有的资料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2.
后来我去问常常找我要各种资料包的朋友们,以前分享的资料看过多少了?
大部分的人回答是:太多还没来得及看,但是已经收藏了,后面空了看。
关闭聊天窗口,我知道,说着以后再看的他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等到“有空”的这一天。
回头想想,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候,不知道kindle,手机看不了电子书,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脑,周末最爱干地是去新华书店蹭书看,永远记得抓本书坐在地上一个下午能看完一整本的满足感。
现在买书便宜了、免费的资源也大把,手机空间、硬盘容量越来越大,时代的发展赐予我们不必对着有限的存储苦思留下这本小说还是那篇干货,尽可以通通收入后宫。
点击收藏和下载的动作更包含着巨大的瞬时快感,哪怕对每一篇内容都只是匆匆扫过,看着收藏夹里的数字脑海里却仿佛瞬间绽放着烟花,以为走上人生巅峰、秒变大神只是下一秒的事情。
然后回到现实,还是昨天的我们,过着重复的人生。
3.
信息不发达的时候,我们为资源的匮乏而烦恼,往往幻想着一旦拥有海量的资源,人生就会获得巨大的变化。所以有条件的今天,就跳入疯狂收集的陷阱,有用没用、下了再说,好的坏的、下了再说,结果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资源太多,时间不够了、动力不足了。
饥饿感会促使我们行动去寻找食物,过分的饱足则会消磨意志、让人失去行动的欲望。
饥饿也让人懂得珍惜食物,饱足之后哪管一茶一饭来之不易?
所以,资源太多,反而让我们失去匮乏年代对学习的饥渴。我们一边本能的贪多求全,追求形式上的丰富,另一边也产生“收集到=学到”的假性饱足,自以为收获满满,实则丧失了对知识的敬畏和真正学习的能动性。
4.
还有一种人,匮乏感在他的心中根深蒂固,使他时刻饥渴,并未掉入假性饱足的陷阱中,可往往又陷入另一种困境:选择困难症。
在大部分关于人生整理、知识整理、文学写作、设计创作的书籍里,都会首先强调一个原则:简约。
因为人们通常无法在混乱、烦杂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决断,干扰信息太多就像电脑碎片太多一样,会严重影响cpu的运转。
过多的资源也是一种干扰。它让你时刻处在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
单选题比多选题容易做,只有2个选项的题目比4个选项的题目更易于解答。
尽管我们都向往自由,但也不得不承认,在能力还未达到的时刻,给予过多的选择也是一种残忍。
5.
那么,应对资源爆炸带来的烦恼,首先,我们应该厘清自己的思路,放下匮乏年代积攒的不安感和收集癖,想一想,现在我们需要资源随时都可以找到,所以不必贪多求全,而是要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长处和问题,以之为原点列出独属的需求列表。
然后排出优先级,精心筛选出当下最适合的一本书、一门课、一个学习对象,认真的攻克它,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
成长,只要开始就不晚;认真读透一本书,比草草乱翻十本更有价值;不要满足做知识的收集者和搬运工,而要做知识的朋友,希望每个人每天都能用心学到一个哪怕微不足道的知识点、不要害怕这样太少,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当你真正参透一个好的道理,你会发现,世上的很多事,最终都是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