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管理学课程临危受命,让我分一下组。
我们班级有21位同学,加上有4位选课转的同学,所以25人共同组成了一个班级,分组的要求很简单,两男三女一组,共分5组。
担任班长已经有半年多之前大大小小的活动参与的也是很多,所以关于奋斗这件事,理论来说,处理起来应该是得心应手的。我也是这么想的,正巧我们之前英语小组已有出行,基本上就是按照男女平均分配的,所以。理论来说,只要将增添的这些人补进来,再简单的加加减减就能完成分组任务。
但偏偏这个时候我想起了之前老师跟我说分组任务是班级里一对情侣对我的招呼
把我俩分在一起吧。
他们如是对我说道。
蜜月期的小情侣想在一起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拥有分组的权利,想要成全这件事情,也不过是成人之美,所以简单调整应该就能做出变化。
但然而一旦有新调整的想法出现,整件事情并开始往不受控的方向发展。哪几个玩的好的要分在一起,另一对情侣对此照应也想要如此,哪些人性格方面比较内向,不适合与外观的放在一起,哪些人又比较外向,适合带动组的气氛应该放到一起……
考虑的因素多了起来,原本干净的表格上圈圈画画各色颜色也多了起来,仿佛如毕加索的抽象画。
没错,抽象。
在不曾考虑这些问题之前所有的变量不过就是性别男女按照一定比例,凑合在一起放在一组就能完成。但一旦加入了人际关系,这些变量,整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复杂了起来,原本清晰明了的男女分明就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的相互吸引,有的相互排斥,有的可以放一起,有的必须离开。
兜兜转转,终是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完成。
把分组结果发群里,结果不一会儿消息就叮叮当当的响了起来。有给我发狗头表情包,甚是满意的,也有哭泣表情包,问问我能不能再调整座位的,还有生气表情包原因是因为分到了情侣组,不想充当电灯泡而对我怒目而视。
反正各色情况都有,相较于之前的分组,反馈实属是多了点。所以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我不禁思考我这么做到底是不是对的?
如果让我给自己下定义,我可能更是一个理想型的人,我希望一件事情能够完成大部分人的期望,让尽可能多的人满意,但有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取舍,因为有的人的满意和另一个人的满意是冲突的。你满足了其中一个人,就势必让另一个人不高兴。
我忽地想起了庄子哲学中的“无为”。无为并不是说不作为,而是说顺其自然。有的时候做这一类公共事务相关的工作,可能顺其自然会更好一点,就按照本地的要求自然发展,随机分配,有时候才是对我们大家最好的一个选择。
掺杂了个人的情感要素,掺杂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掺杂了彼此之间相互的联系,掺杂了人情世故,反而就如同染缸一般,难以分辨原来的颜色了。
实属是吃力不讨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