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一个四线小城市,作为在县城的孩子,爸爸妈妈都在事业单位工作,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陪我,我的童年过得童年而温馨。爸爸是当年中考县城第一的孩子,妈妈,也是农村走出来的为数不多的去了城市读书的女孩。读书,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我并非从小就是一个学霸,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成绩经常踩线,贪玩,迷恋各种新鲜的事物,《流星雨》的小说也偷偷放在柜子里,偶尔看了脸红,然后又偷偷买了几本。
刚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的表扬竟意外成为了我学习的动力,由于我的作文写得不错,每次都会被老师特别点评,那时我爸放着看的《毕淑敏散文》也成为了我写作的源泉,我开始开发了爸妈遗传给我的基因,每逢考试,我都能轻松拿到前几名,尽管我还是一样贪玩,和同桌一起玩着每天都不一样的游戏,画画,棋子,过家家,亦或是弹珠。老师看在眼里,但只是表面教训了一下,实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毫无意外地,我上了重点高中,虽然有压力,但是好在我们只是四线小城市,所以竞争不激烈,只要能在年级排名100以内,在那个一级1300多人的高中,也已经足够了。尽管一开始我还是抱着初中的心态读书,但是身边每个人都在努力,他们有的比我来自更远的乡村,但是每天都埋在书里面,跑去隔壁的办公室问老师习题,然后买来更多的例题。那时他们的QQ签名经常会亮着类似这样的话:“可怕的是比你厉害的人比你更努力”。
我爸始终教育我把一本书读透,所以我很少买教材,要不就只买一本,但是我会把课本吃透,尽管这不是最容易拿到高分的路径,但是我还是实实在在地超过了一本线快30分,来到了现在的一线城市读大学,并且读着吃香的计算机专业。
大学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因为这里,实在太多不同的人了,尽管大家的分数都是差不多的,但是每个人选择了不同的路,有的人去社团,收获了一堆实践经验,有的人去实验室,做着一个个的项目,有的人会去广播台,离开自己的专业去做更热爱的事情,而有的人,还是每科都拿着很高的分数,拿着奖学金。
我就是那种拿着奖学金的人,我会看着专业书籍认真地总结笔记,认真地复习考试。三年以后,当我来到大四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太知道读书的意义了,但是我却误解了它,因为我把考试的成绩当成了读书的指标,对那些不认真读书的人,尽管没有歧视,但是却充斥着一种“一看不认真读书,来到大学就松懈了”的状态。他们会在考试的时候叫我学霸,“诶!学霸,这题你懂!”但是到了投递简历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三年,我又得到了什么呢?
我沾沾自喜于考试的总结能力,我能够帮别人解释一道道难的高数难题,并且我努力地学习着各项在网上看到的“工作技能”,我以为,我和以前一样,依旧是一个可以轻轻松松取得优胜的选手。
但是,我看到,混迹于社团的朋友,已经收获了一大堆社会资源,整天泡在实验室的同学,轻轻松松就亮出了“项目经验”,斩获腾讯的offer。而我在简历,只能写下绩点和奖学金。
我才想起我爸告诉我的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不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那学来的知识,除了得到奖学金,又有何用呢?同样是拿奖学金,但是有的人励志于科技道路,发表了学术论文,他们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我不是说成绩无用,而是说,你要知道,学以何用。
突然想起了我妈,她在我们的四线小城市,满心欢喜的和别人说,我家女儿呀,读书压力没有那么大,都没上过补习班轻轻松松就考上了一本啦。我听说后苦涩地笑了笑,学习的确又用,努力的确又用,但是你要知道你要干什么,学以何用,而不是像我一样,成为了一名伪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