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在帮助学生解决计算问题时,很多家长和老师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计算能力不强,于是就让他们多做计算题。练了一段时间后,计算水平似乎有了一点提升,但该出错的地方还是会出错,甚至有时候计算能力并没有明显变化。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因为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只是治标不治本。什么意思呢?就是练了这么多计算题,还是会出错,那肯定是思维能力不够啊。数学讲究的就是思维能力,而单纯练习计算,并不能提升思维能力。
于是,有人就专门去报一些提升思维能力的班。今天我正好在一个群里看到,有人在讨论珠心算。厂商宣传说,珠心算能解决学习上的一切问题,大概意思就是很多学习上的难题都可以通过珠心算来解决,吹得很玄乎。
但我觉得,练珠心算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看似是在提升能力,实际上可能只是在逃避问题,是一种剑走偏锋的做法。这里其实有两种情况,我们可以逐个分析。首先,刷题、刷计算题,主要是解决熟练度的问题。
但学生计算不好,容易出错,考试也拿不到分,真的是熟练度的问题吗?或许有可能确实是熟练度的问题,但真正阻碍他们提升熟练度的原因是什么?是练习不够吗?在学习的初期,确实可能是因为练习量不够。但如果到了后期,还是频繁出现计算问题,那就需要找找问题的根源了。
有可能是某一类计算方法,学生根本就没弄懂。比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百分数等,不同的运算方式、不同的数字类型,在计算时都有各自的算理。有些算理是相通的,有些则是独有的。所以在学习这些计算方法时,每一种计算的算理都要搞清楚。
举个例子,比如整数的竖式加减乘除和小数的竖式加减乘除,它们的计算方法其实并不完全一样。如果你没有弄清楚,比如小数在做除法计算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小数点没有对齐,无论怎么算,都很难做到百分百正确。
所以,一开始只是盲目刷题,确实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这就是用熟练度去解决一切问题,但这样做其实是低效的。就好比我们要练习100米冲刺,100米冲刺需要的是体力和爆发力。可如果你每天都去跑1000米,效果其实并不一定好。
慢跑1000米对练习百米冲刺有用吗?有用,因为你的体力提升了,百米冲刺时不容易累。但用处大吗?不大,因为100米需要的是爆发力,而慢跑1000米用不上你的爆发力。这就是盲目练习,治标不治本。
当我们发现当前问题解决不了时,可能会出现剑走偏锋的情况,不愿意深挖原因。深挖原因虽然费时费力,但确实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如果不深挖原因,只解决表面问题,问题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
然后,很容易转向认为孩子能力不行。能力,更具体地说是思维能力。我们常把思维能力当成笼统的概念,其实它可以分成无数个。比如小学有小学的思维能力,初中有初中的思维能力。一年级有一年级的思维能力,二年级有二年级的思维能力。数学课本第一章的思维能力和第二章的不同。加法的思维能力和减法的不同。同样是10以内的加法,上一题的思维能力和这一题的也不同。
可能也不同。我们不要想着只要提升思维能力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完全是在偷懒,渴求一劳永逸,不去解决具体问题。就拿跑步来说,比如你百米冲刺时,可能会出现爆发力不足、呼吸耐受能力或心肺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有迈步子的各种问题以及起跑时的姿势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你每天慢跑1000米,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那能解决吗?显然解决不了。怎么能通过慢跑1000米来解决百米冲刺遇到的问题呢?根本解决不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不能偷懒,不能用这种笼统的方式去解决具体问题。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针对性地解决。这就好比你生病了,比如你感冒了,感冒有点重,通常我们会想,吃个感冒药,或者去医院看看到底是什么病毒的感冒,还是偶感风寒什么的,查清楚病因,然后吃药就治好了。
然而,你却不这么想。你认为只要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就能解决问题。对于像感冒这样的自限性疾病,这种做法或许可行,但有些疾病必须通过药物治疗才能解决。单纯增强体质是无效的,完全无济于事。学习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警惕治标不治本的情况。
面对盲目刷题,如果发现无法解决问题,很可能我们只是在处理表面现象。这时需要深入挖掘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例如,可能是知识掌握不牢固,或者根本没有理解,不知道如何计算。此外,不要剑走偏锋。如果当前问题无法解决,就更不要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面对问题,首先要正视它。只有正视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