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地宫里有种东西数量惊人,盗墓贼闻风丧胆,专家说由来已久

秦始皇身上有太多的未解之谜,留下众多令后人绞尽脑汁都猜想不透的难题。

地宫之谜就是其中之一。

秦始皇地宫,即秦始皇陵,1962年考古人员第一次对其全面考古勘察,并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

经探测,秦始皇陵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

“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千百年来围绕秦始皇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始皇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

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秦始皇陵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

秦始皇地宫除了众多珍贵古物外,还有百余吨的水银。在以前的一篇杂志上,记录了有关“秦始皇陵地宫埋藏大量水银”的说法。

另外,诸多文献记载,和如今的科学测量,都已经证实了皇陵中确实有大量水银。

文献记载,秦始皇令皇陵修建者从四川、陕西等地收集了大量的水银,足足有成百上千吨。这些水银不仅在地宫中绘制了山川湖海,同时还兼具防腐、防盗等实用功能。

秦朝时,炼汞的方法采用的是低温焙烧法,炼汞炉一般高约0.6-0.7米,两个炉子连成一组,合用一个燃烧室,主要以木材作为燃料。

据《天工开物》记载,焙烧炉一次能够装15-20公斤的朱砂矿石,如果用炭烧,需要10个小时。如果是优质的矿石,回收率能够达到20%,每天能够产出3公斤的汞。

限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汞的生产率也不是很高,而且汞容易挥发,秦始皇地宫当中这么多的汞,肯定不是几年之内能够上贡完成的。

据《史记》记载,当时有两个矿产地,一个在巴渝地区也就是重庆,另一个在陕西旬阳。

西南地区大量的丹砂矿是如何运送到西安的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蜀道在武王伐纣时期就已经开通了,《尚书·牧誓》中就记载了巴蜀地区参加战斗的经历。

所以这些栈道在秦朝时期就已经修过,通常在峭壁上凿孔,然后插上木梁,形成栈道,可见当时运输丹砂矿的困难。

旬阳运送丹砂到西安则要方便多了,顺着旬河,再沿子午道就可以抵达西安。

水银具有毒性,因为它无色、无味,因此古代墓葬当中使用汞防止盗墓行为的有很多。

《括地志》记载:

齐桓公墓在临苔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岗,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

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由此可见,在齐桓公时期就有很多贵族采用水银防盗了。所以秦始皇陵地宫里用水银不是首创,只是其量之足,确实没有超越的。

读者们,关于“秦始皇陵地宫里的水银”,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