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210年)一生只活了49岁,但是,他给自己修建“秦始皇陵”却用去了39年。
在生前,秦始皇就对万世长存无限向往,在他眼里,认为自己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位帝王,所以,建造任何东西都要追求高大上,方可匹配他的身份。
在生命的最后10多年,万里长城、秦直道、灵渠、阿房宫等伟大建筑,当然还有秦始皇陵,都是秦始皇梦想与历史长存的遗存。
万里长城和秦直道的修建,起到了润泽后世的作用,修建秦始皇陵则完全是秦始皇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也是因为这项大工程,在一定程度加快了秦朝的覆灭。
秦始皇陵坐落在西安市临潼区境内的骊山脚下,南靠骊山,北依渭河,周边又有数条河流环绕,完全称得上是依山环水的风水宝地。据推测,秦始皇陵占地总面积足有56.3平方千米,大约跟7000多个现代标准足球场的面积相当,这个面积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从侧面也验证了秦始皇有多么穷奢极欲。
整座陵墓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大部分,地下部分的结构非常复杂,也非常精巧,凝结了几十万工匠的全部心血,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完美见证。
史书记载,宰相李斯是秦始皇陵的总设计师,少府令章邯负责监工,先后共有80万劳工参与建造,用时达39年之久,直到秦始皇去世两年后这个大工程才基本完工。
实际上,秦始皇陵并没有真正竣工,在秦二世胡亥接手建造陵墓刚过一年,“大泽乡起义”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展开,士气正旺的起义军以势如破竹之势越过潼关,浩浩荡荡地向咸阳城碾压过来,秦军节节溃败,根本无法抵挡。
惊慌失措的少府令章邯向胡亥启奏: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面对难以挽回的颓势,胡亥无计可施,只好听从章邯的意见,命令劳工加班加点,将秦始皇陵草草完工,然后号令他们开赴前线,狙击起义军。
即使是没有完全竣工的秦始皇陵,在古代帝王陵墓里边也是极其奢华的,不仅有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和无数奇珍异宝做陪葬,还设置了许多机关。整个地宫完全按照现实世界的景象来布局,底部有山川湖泊,顶部有日月星辰,长眠在这样的陵墓里,秦始皇肯定很满足。
司马迁在《史记》里描述过秦始皇陵的模样,他写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由于挖掘技术不成熟,秦始皇陵的地宫到现在还没有被打开,然而,“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句描述不是空穴来风,考古学家曾利用探测技术检测了秦始皇陵里边许多地方,结果证实,地宫内确实含有许多水银。毕竟,用水银来模拟江河湖海的运行,没有足够多的数量肯定难以实现。
这么多水银是怎么来的?秦始皇陵里究竟蕴藏了多少水银?要解开这些谜底,只能从史书的零星记载,专家的考证和推测,周围环境的观测,这三个方面来综合判断。
可以确定的是,给秦始皇提供水银的主要人物名叫“巴寡妇清”,她出生在巴郡(今重庆)一带,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后,被赐居住于京城咸阳。巴寡妇清是当时首屈一指的超级富豪,家里不但有多处矿产,还有先进的炼矿技术。
据《史记》、《一统志》、《括地志》等史书记载,他们家族长期从事采炼丹砂的产业,由于垄断了开采技术和冶炼技术,到她手里时,整个家族积聚了8亿万两白银,580万两黄金,雇佣工人1000多人,家丁2000多人,跟他们家族有经济合作的人数达到上万人。他们家族的资产完全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
他们开采丹砂(成分为硫化汞,含汞量高达86%)后,通过加热,就可以分解出硫和水银。加工好的水银运送到骊山脚下,供修建陵墓用。
考古学家通过多次检测和研究后,认为秦始皇陵里边浇灌的水银至少有100吨。在科技不发达的秦朝,要提炼出这么多水银,确实是一项大工程,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计其数。
但对秦始皇来说,要的就是这种奢侈的浪费。
众所周知,水银是一个物理性质相当不稳定的液态金属,在常温下就能挥发成水银蒸汽,当人吸进水银蒸汽后,会损伤呼吸道而造成中毒。
秦始皇陵地宫里的水银虽然在地下深藏了2000多年,但高大的陵墓依然阻挡不了它的挥发。这些挥发的水银无孔不入,已经逐渐渗透到地表,被骊山上的石榴树所吸收。
吸收了水银的石榴树,虽然也结出了红通通、饱满多子的石榴,看起来很诱人,但是,当专家把这里的石榴进行化验后发现,它们里边的水银含量很高,已经大大超标,成为名副其实的“毒果”,若食用,肯定会中毒。
一些专家进一步推测,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蒸汽浓度肯定还要高,若不采取安全措施冒然进入勘测,势必会中毒,甚至被葬身于此。
可见,秦始皇陵的确切位置虽然被发现了几十年,但迟迟不见打开,一个主要原因是开掘技术不够成熟,无法保证把里边的文物安全地带回地面,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里边高浓度的水银蒸汽制造了剧毒,让人难以接近。
想必以后,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人们到时就能一睹秦始皇陵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