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类历史上建造的八大工程,即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古希腊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或译为莫佐勒)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灯塔、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这一说法,在中国大陆长期广泛流传。
事实上,“八大古迹”并非任何政府或民间机构权威评定,所谓“八大奇迹”,更多的只是一种赞誉,而非确指。即便如此,这一说法已得到世人,至少在中国大陆,得到广泛认可和传播。其中,除埃及金字塔、秦始皇陵兵马俑仅存外,其余“六大古迹”,已无踪可觅。
不过,对中国,乃至世界民众来说,世间还有众多的神奇奥秘,有待挖掘和探索。其中,中国还有一处遗迹,如果条件许可挖掘的话,其必将再次惊艳世界。它就是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目前的考古发掘和研究,都取得了哪些进展?文献记载、影视虚构的秦始皇陵地宫,与实际情形存在哪些差异?还存在哪些未解之谜?
一、秦始皇陵选今址的原因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位于骊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冲积扇上,处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
秦始皇为何选择在此处营建陵寝?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如此的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很多人赞同此说。有人指出,秦始皇陵东侧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此水源出骊山东北,由南向北流淌。修建秦始皇陵时,建筑者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一条长1000余米、宽40—70余米的东西向大坝,将此水改为西北流向,绕过秦始皇陵东北。按照中国古代风水术理论,“依山环水”,是理想的建陵之地。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选今址与当时的尊卑礼制和观念有关。秦始皇祖先的陵园在今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选芷阳以东的骊山修建陵园,与《礼记》、《尔雅》、《论衡》等书记载的先秦时期选择墓址时,以西方为尊长之位,东方为卑幼之位的礼制观念是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选今址与当时“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
还有人认为,这与秦始皇在骊山开凿五处水源,又用土垒出五座坚硬的山峰,形成“五爪金龙”风水胜局有关。
二、秦始皇陵修建的过程
秦始皇陵园的修建,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20年秦统一全国。这28年时间,应是陵园工程设计和主体工程开始施工、逐渐推进的阶段。按照礼制,国君即位伊始,就要兴建自己的陵墓。不过,这一时期,又是秦完成灭亡六国、统一全国建国大业的关键时期。所以,秦国不会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在陵墓的修建上。
第二阶段,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这9年时间,应是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秦完成统一大业,自然可以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转移到陵园的修建上来。这一阶段的成果,可能是陵园主体工程的基本完成。
秦始皇陵修建图
第三阶段,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冬,历时3年多,这应是陵墓修建工程的收尾阶段。
尽管秦始皇陵墓修建工程历时四十年,但很多学者认为,这一史无前例的庞大工程,主体工程虽可能在秦始皇生前已基本竣工,但最后的收尾工程应是一项“烂尾工程”。之所以如此“虎头蛇尾”,主要应归因于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爆发。陈胜在大泽乡起义爆发后不久,即派周文(即周章)率兵直攻秦都咸阳。周文大军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前锋进抵距秦始皇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
秦二世召群臣商讨对策。少府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秦二世赦免骊山修陵刑徒,组成军团,在章邯指挥下,进行反击。这支军队战斗力可谓“爆表”。它不仅消灭了周文军,还出关击败当时势力最强大的项梁军,迫使项梁自杀。直至巨鹿之战,始被项羽率领的楚军击败。由于修陵刑徒被征入伍,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自然被迫中止。
三、秦始皇陵的布局与结构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大体呈回字形,占地近8平方千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有内、外两重城垣,城垣四面,修建有高大的门阙。
内城垣内的南半部地面地下设施最多。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附属建筑区,东区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
外城,即内、外城垣间,其西区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密集,南、北两区尚未发现遗迹、遗物。
秦始皇陵墓封土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折算成今制应为115米。今测量高度为43米(一说55米),封土底边为长方形。东西宽485米,南北长515米,占地近25万平方米。
四、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宫
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下是地下宫城(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是陵园的核心。
关于地宫的形状,陵墓修建的主持者之一李斯曾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李斯作为当事人,此说大致无误。可以推断,秦陵当有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有人认为,秦始皇地宫为竖穴式。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则认为,地宫呈拱形。地宫直径大概是50米左右。其中有3条完全封闭式的地下河,还有4条直径为25米的青铜环状物,重量超过万吨。
地宫完全用大理石筑砌。地宫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曾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1500米。这一推测难以成立。如此深度,既会导致地宫水难以排出,还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现代考古钻探表明,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墓室应为石质。
如果说,借助现代考古技术,我们对地宫的位置、形状、长度、宽度等,已有一大致的了解。那么,地宫中最神秘之处,就是地宫中的棺椁、随葬品的设置等,至今却依然迷雾重重。所依据者,主要还是传世文献的有关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如此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郦道元《水经注》卷八则记载:“秦始皇……斩山凿石,下锢三泉,以桐为椁,旁行周回三十余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象其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以人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后宫无子者,皆使殉葬,甚众。”
依据上述文献记载,人们绘制的秦始皇地宫及墓室的景象,如下图所示:
依据上述文献记载和有关考古发现,研究者描绘的秦始皇陵地宫的景象:秦陵拱形的顶部是“天文星宿之象”,遍布由夜明珠制作的日、月、星及银河、二十八星宿。宫室地面“百川、五岳、九洲,具地理之势”,“江河湖海”用水银灌输。铜质棺椁放置在象征中国疆域地貌的版图上。铜棺周围点缀着“人鱼膏”人形铜柱长明灯。宫室内,文武百官无数雕像肃然恭立。如下图所示:
这与影视摄制者想象虚构出来的秦始皇地宫景象,不尽相同。
电影《神话》对秦皇陵地宫景象的想象
考古物探表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这表明,《史记》等关于秦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可靠。
墓室周围存在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5-6厘米厚。土墙内侧是一道石质墙。
相关考古发现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宫墙,土城结构清晰,无人为破环现象。地宫宫墙和通往地宫的通道,也未发现人为扰乱破坏的迹象。
参考文献
1.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4. 何林:《神秘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九大未解之谜》,《群文天地》2010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