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6点,晨练路过幼儿园,惊见一排小板凳。又一想:哦,原来幼儿园开始报名了。对辛苦的家长报以同情,然后继续往前走,就看见了幼儿园的公告。天呐,报名时间是16号上午8点,现在不过13号!
想起去年幼儿园报名的时候,家长们提前两天报名的盛况。没想到今年,居然提前了三天。以此类推,明年呢?后年呢?难道有一天居然要提前一年去排队吗?看看天气预报,接下来的三天,每天都是37度的高温,这些家长又以爷爷奶奶为主,这三天,他们要怎么过?
又想起前一段时间看的印度电影《起跑线》。该片讲述了印度的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男主人公拉吉·巴特本是月光市场小裁缝店老板的儿子,凭着辛勤的劳动和如簧的巧舌,把小店发展成了规模可观的时装店。女主人公米塔·巴特在家专心相夫教子,非常疼爱女儿皮娅,把皮娅的生活打理得如公主一般。她觉得自己和丈夫之所以不能挤入上流社会,是因他们没得到好的教育,所以一心要把女儿送入最顶尖的私立学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对于妻子的想法,拉吉一开始有所质疑,但拗不过心爱的妻子,终于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抢夺起跑线的“战争”中,从而引发了一家人从“扮富”到“装穷”的“变形记”。 影片中,巴特夫妇为了让女儿上名校,不吝金钱和时间,甚至可以搬到贫民区去吃苦受罪。而当他们费劲心思终于要将女儿送进名校时,事情却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夫妻俩放弃了精英学校的名额,送孩子去了一所公立学校。
《起跑线》探讨了印度的教育问题,却再次切中了中国观众的“起跑线”之痛。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家长们给孩子划下了一条所谓的看不见的“起跑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先是想尽办法费尽功夫把孩子送进大家眼中的好学校,然后又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让孩子的每一个周末都在各个班之间奔波。甚至有家长为了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把孩子送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每一个家长都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没有人问过孩子喜欢不喜欢,没有人问过孩子累不累,没有人问过孩子快乐不快乐。
渐渐地,这种风气蔓延到了幼儿园,家长们开始有关系的托关系,没关系的提前排队,用人脉、金钱、时间等,为孩子换来一个家长眼中的好机会、好学校。似乎从此孩子就踏上了通往人生巅峰的康庄大道。殊不知,人生漫漫,哪里是一个幼儿园可以决定的?
当然,家长的焦虑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优势教育资源有限,出于爱子心切,出于攀比心理,必然要为孩子争取。《起跑线》中拉吉夫妇的对话剖析了印度社会重视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取得优势,爬上更高的阶级。这和中国人理念中的“起跑线”,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家长希望孩子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无可厚非,最起码,这说明家长开始重视学校教育了,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们的家长似乎忘记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能做好表率,孩子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朋友啊,请不要焦虑,放轻松,努力做好自己。在你们追逐梦想的路上,孩子也会发现自己的梦想,并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你们,就是他们最好的榜样,也是他们最好的起跑线。
最后,也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让教育资源更丰富,让家长不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