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保监会连下三封监管函,停了三家公司三款产品并禁止其半年内申报新产品。农银人寿的产品我没有找到相关条款,不好多做评价。交银人寿和长城人寿的产品形态非常类似,保障期限10年,到期按照保额给付满期生存保险金,且都在第六年末开始派发生存金,交银的派5次,长城的派4次。从收益率上来讲,交银人寿宣传是年化4.36%,而长城人寿则在第6年末收益达到4.083%,都超过的定价利率上限4.025%。
其实这类产品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保险公司推这类产品是为了圈钱作投资,银行销售这类保险也是当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卖,客户买这种保险也压根不是为了获得保障。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产品,且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保险公司、银行渠道、客户三方都挺喜欢的保险产品,如此受市场欢迎、又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保险产品,保监会咋就一巴掌就给拍死了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文件规定?
一言以蔽之,这类产品很大程度上人为地制造了风险。这就是保监会非要拍死它们的根本原因。这类产品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只不过若要发挥其长处且严格控制其风险,所需的监管成本太高,所以保监会痛定思痛之后才有了从去年到如今的一系列监管动作。这系列监管措施冠以“保险姓保”之名展开。(小小吐槽一下,其实是“一刀切”监管,不过“一刀切”恶名在外就取个贴切点的名字宣传...)
我们还是举个例子,来稍微了解下这类短存续期、高现金价值产品的风险制造过程。为了简单,就不求严谨只求逻辑连贯啦。杨智呈大佬曾说过一个简单的例子:
保险业有放大杠杆的功效,一般来说1元的资本金大概能创造15元的资产,杠杆率是15倍。按照相关投资规定,30%可用于投资股票,如果用险资来做并购,意味着经过保险这个流程以后,1元的资本金在实体持有上市公司的话可以达到4.5元的资本。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保险公司筹来的钱(保费)成本非常低,以前万能险大卖的时期,保底利率是1.5~3.5%,就拿上面被停售的两款产品来说,其利率成本不超过4.5%。于是,在资本大鳄们看来,保险资金是这样低成本的资金,如此牛逼的杠杆效果,可以干介么高收益的投机,简直是遍地黄金,想想都觉得热血沸腾,想想都觉得保险牌照物美价廉。资本大鳄看重保险资金另一重要的原因,是险资能够带来稳定的低成本现金流,这对某些资本大鳄来说比投资收益率更加重要。
大家还记得去年恒大人寿短线炒作梅雁吉祥的劣迹吧?据估计,恒大集团在梅雁吉祥上获利约1.31亿元。虽然事后恒大人寿被监管处罚,收益被罚没,但并不妨碍许老板给抱怨辛苦炒股不如无脑买房者一声呵斥:那是因为你一不会炒,二本钱不够多。股市是一个二级市场,炒股说白了是个零和游戏。如果险资仅仅是在股市进进出出,受干扰的还只是证券市场。但如果保险公司试图举牌乃至控股上市公司,进而干扰上市实体公司的正常经营,那末,这其中蕴含的不确定性极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导致整实体经济的崩盘。
这不是危言耸听。去年轰轰烈烈地“宝万之争”,其本质是险资想要越界控股上市实体,姚老板要给万科来个大换血,试图更换万科整个管理层。直接导致监管一边到打压险资的最后一根稻草,据说是姚老板试图控股格力,董小姐一封万言书直通高层,引发高层对险资干扰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担忧。这与后来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主旋律是一脉相承的。其实说得直白一点,险资控股实体企业,那就不是财务投资范畴了:那你一个保险公司去经营一个从未涉及的领域内的实体企业,你是要怎么搞?会不会搞利益输送,把实体企业搞垮?这不是不务正业嘛,你叫监管如何放心?
那么,通常保险资金都会投资到那些地方呢?其实从保险定价利率可以看出,险资并不追求收益率高,相反更加关注收益率的长期稳定性。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追求绝对收益因而多倾向配置债权资产。这里借泰康资管的债权投资以说明保险资金在债权配置方面的广泛性:
因此,保险姓保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保险公司努力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要那么性急地贪图块钱,大把保险金矿有待挖掘。其实学过一点概率论的人都只到,要是开保险公司都能亏钱,要不是自己作死,要不是倒霉到家——千百年难遇的小概率事件都发生了。希望小鸡们没有白白牺牲,猴子们都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