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居住的城市,算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楼宇之间车水马龙,每至夜晚都会闪烁起霓虹灯光,现代化、科技化、高速发展已经足以形容它。
但是再这样一座城市中,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前段时间就着出差的机会,在广州的大街小巷转了转。
繁华的路段旁边会有一间安静到仿佛不存在的古籍书店;喧闹的大街上会看到一间五六层高的文创专卖店;在街尾处会伫立着民国时期的建筑……
城市的变迁与故事,仿佛用眼睛就能够读懂。
结束出差之后,心里反而有点空落落的。
我时常在想,一个城市的生命感是体现在什么地方的。说的冰冷一点,可能是这里的人均收入、大环境的经济状况、楼价的涨幅……说的温情一点就是,这个城市的历史痕迹和文艺气息吧。
说文艺两个字略显得有点矫情,这就像是热烈火锅之后的一碗清茶,疲倦之后的一杯解乏的酒,不是必需品,但是拥有之后会觉得很舒心。
我们刻意将文化和商业划分开来,会有专门的区域集中商业、办公,也有创意园集合人们对于文艺的向往。就如同规划一个家一般,房间是房间、厨房是厨房、客厅是客厅、厕所是厕所——每个地方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你在这个年轻的城市,似乎再也寻不到惊喜。
我曾经的梦想是开一家书店,渴望在某个街角给路过的人,一个愉悦的惊喜。
当新媒体出来后,网上大片呼喊着“纸媒已死”,让人有一种充满希望的伤感。因为时代的前进而充满希望,因为即将逝去的阅读体验而感到伤感。
当初的纸媒逐渐变成了咪蒙、新世相、GQ、深夜发媸……媒体的生存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这样的结果必定是情理之中,但是我却无法忘记直接触碰书纸摩挲出的细微的“沙沙”声。
纸媒已经离开传统的盈利模式,奔向了新媒体;电视媒体却铆足了劲,挖掘出被时间掩藏的过去,用不同的形式,勾起人们对于传统、过往、经典的回忆。
这仿佛是一个轮回,
当纸媒拘泥于一成不变的一月一发的杂志、一天一份的报纸的时候,电视媒体已经开始上演这刺激人感官的竞技节目,里面有流量颇高的明星、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设定、还有不同的游戏……收视率肯定了这个方向;但是当传统纸媒转向新媒体,跟着热点每天推出一篇10w+、用抓人眼球的标题写着这个城市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时,电视媒体却选择做慢综艺……
大概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环境,有刺激、有平稳、有沉浸、有前行。
到今天为止,我开书店的梦想还没实现,我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普通人,怀揣着文艺的小种子,在大流中享受着快速信息的便利,厌倦了之后,找个角落,独自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