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当下社会,焦虑成了人们太常感受到的一种情绪,我们成人有这种情绪,并且我们也很在意自己的这份焦虑。但是孩子的世界呢?本可以更加单纯些,可是他们的焦虑一点也不少,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还有来自父母的。对于孩子的焦虑,我们该如何看待?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
这是本系列课程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节课。
这节课,我们主要聊一下焦虑的源头。
焦虑,这件事情,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任何形式的比较都可以引发我们的焦虑,而比较的形式又无处不在,仅仅从微信上,我们便能看到自己的众多不足,然后身陷焦虑之中。
别人又到国外玩了,别人又在吃大餐,别人娃的各种优异,别人的饭菜做得如何好,别人的生活过怎么那么滋润……等等。
当现实和理想出现较大差距时,当我们在忍受这其中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焦虑便冒了出来。
孩子本身没有强烈的对比意识,刚开始他们主要是活在自我的意识中,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在和母亲共生的过程中,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妈妈的不同,才有了“我”与“她”的感觉,在父亲的介入过程中才出现了我、你、他的三元世界,人性才真正的走向了复杂。
孩子的内心是非常单纯的,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他的这份焦虑多数源自于父母的影响和苛求。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点,因为担心被抛弃而产生的焦虑。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父母在生气的时候常会表达一些过激的话,比如“再也不要你了!”“今天不准你回家!”“真不该生你出来”。
这些话很伤人,即便我们是出于不可遏制的愤怒,也要有所控制,这种话对于成人来讲也是难以承受的,更可怕的是孩子常常会信以为真。
如果这种话总是被不断的提起,也许孩子表面上会很淡然,但是当真事情发生时,可怕的情绪就会一涌而上,彻底伤了孩子。
电影《谁说我不在乎》中,当父母对女儿小文说,他们要离婚了,小文对此非常坦然,表示离了没关系,自己又多了一个爸妈,但是当真父母要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小文却表现的非常抗拒,远不是自己能够承受的。
第二点,由于内疚而产生的焦虑。
这是很多父母惯用的伎俩,虽然是无意识的,但却是很常见的一种手段,就是通过内疚来让孩子有一种罪恶感。
内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
举一个例子,一位妈妈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却总是忽略自己,专心喂孩子吃饭自己却吃不了几口;晚上只想着照顾孩子自己却无法更好的休息。并且还总是借机向孩子传递一个信号,妈妈这么辛苦、这么累都是为了你,因此你必须听妈妈的话,做一个乖宝宝。
对于一直辛苦付出的妈妈,孩子是内疚的,他们的内心是被动的。妈妈这么辛苦了,我怎么能不听妈妈的话呢?!但很明显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辛苦的付出是养育子女必然要经历的事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而听话又是另一件事情,孩子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内疚就如同镣铐一样绑架了孩子,让他有一种负罪感,觉得妈妈吃不好、睡不好都是因为自己。
可是,这样的结果就意味着孩子失去了自我,完全是为了父母去活着,说的夸张一点,就如同一具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行走在别人的人生道路上。他们终有醒悟的一天,当那天到来的时候,便是他们逃离父母的时刻。
第三点,因不信任或不耐烦而产生的焦虑。
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耐烦,这是极为普遍现象,这里我们就不给大家举例子了。
我们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下由此产生的问题。
人人都希望做自己,自己去做选择,这是最普遍的人性。如果我们给予孩子的信息是:你不行,什么都需要我来弄。那么孩子就缺乏了前行的动力。
问题是,做自己,自己做选择,就必然意味着由自己来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一个重担,是阻碍孩子做自己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得到父母的信任后,孩子才能化解掉这份焦虑,而只有当这份信任住进孩子的内心时,他才敢远离父母,独自勇敢的成长起来。
第四点,由于父母之间的冲突而产生的焦虑。
这点就不多说了,出于人性固有的自恋,孩子都会不自觉地认为父母的冲突、离异等等情况都和自己有关。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和妻子离婚后。儿子有一天问他,“爸爸,你和妈妈分开是不是因为我学习不好?”父亲听后,沉默了很久,眼泪一直在眼睛里打转,他对儿子的感受无比的心疼,尊在地上和孩子说:“这是大人的事儿,不是你的问题,再说你的成绩也很好啊!”
好,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今天谈了四个产生焦虑的源头:担心被抛弃、内疚、父母的不信任,以及父母之间的冲突。为了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我们引入了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希望能够加深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希望今天的课程对你有启发,我们下节课见。我是石头聊家庭教育。
文中漫画均得到作者汐沥的授权,再次表示感谢!
让我们随着这只特立独行的猫,进行一次自我成长之旅。
这是一只怎样的猫,请看《开篇:为什么要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