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T培训开场,老师让每个人写出自己作为培训师的优势、不足与对本次培训的期待各三点。
听到这个问题,我愣了愣神,这个问题我没想过呢,只有3分钟,写什么呢?
嗯,我做内训师很多年了,经验丰富,这算一条吧;我学东西挺快的,我学东西挺快的,算得上有快速学习能力吧,这算一条;第三条是什么呢?想不出来,先放放吧……
不足,哪些不足呢?课件的逻辑性,算一个吧;视觉呈现的表达也在训练中,这个还需要加强;对了,提问的技巧,怎么才能问出好问题,这是我一直都想提升的能力,写上,看老师会不会讲。三点不足写完了。
期待,可以和不足对应起来吧,重新排排序,提问这个是最想改进的,放在期待的第一个,课件的逻辑性放第二个吧,最后就是视觉化的表达了。
写完了,仔细一看,内容怎么这么散呢?好像我的思考过程也是跳跃的,想到哪里是哪里,没有内在的联系呢。
再看旁边的小伙伴,从演讲能力、授课技巧、课件开发三大块内容分别列出了自己优势、不足和期待,这样看起来比我的思路要清晰得多。
我的结构跑哪里去了呢?
想来想去,在课程开发设计上,我能想到很多点,却没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
微课设计的“定目标、定主题、定结构、定内容、定脚本”五定原则,放在线下培训课程开发也不是很合适。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两块来分又太泛了,里面如何细分呢?想不透,悟不到,好抓狂啊!
今天在《教学设计原理》中看到教学设计ADDIE模型,仔细读了读,才知道自己并没有真的掌握貌似熟悉的模型。
如果掌握了这个模型,理解了这个模型每个部分包括的内容,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就可以聚焦到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两大块来列举自己的不足和期待得到的结果。
于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手绘了ADDIE模型。
这个模型可算得上是培训体系中的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