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上架类别是-长篇小说,书里描写的长期被侵犯,和由此造成的抑郁症和死亡等,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
看到一些评论,诟病作者矫情,或是非黑即白得挑出作者并非完全被动和绝对无辜。
赞同后记中的书评“虽偶有造句过多、工笔太力之病,仍具足了掷地有声的雏凤挺拔之姿。”
抛开文学价值,看故事本身。
先从抑郁症谈起
重度抑郁。
几年前看过作者在自己婚礼上的感言,是作为抑郁症患者的精准发言。
她把抑郁症的失去快乐或者失去对生命的热情,类比失去了腿或眼睛的无力。
人们不可以对一个失去腿或眼睛人说,你要去听音乐啊,你要去爬山啊,去散心啊。同样,如果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出这样的话,也是无礼和残忍。
不可否认,在这个资讯发达且抑郁症极端事件频发的世界,如果不是有身边亲近人患病,依旧很多人,“活在一个对精神病普遍存在扁平想象的社会里”。他们在人群里对热点事件直抒胸臆,抬头挺胸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振振有词,其实内心根本不痛不痒,一心炫耀自己在困难面前的坚毅勇敢。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相比之下,我很幸运。
在我隔着太平洋绝望的对着电话说,我的情绪掉下去了,起不来,就像感冒头痛、打喷嚏、咳嗽或者流鼻涕一样,不是主观意识可以左右的时候。蕊在电话那头说,我明白。没有说教,没有责备,足够让我泪如雨下。3年过去了,每每想起,依然热泪盈眶。
那个时候,小姨和小姨父每周固定时间跟我视频,给我解析讲《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教我建立人生宣言,带我分区域看待事物,平衡时间和精力,掌握前进的规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于我是莫大的恩赐。
那个时候,我电话里哭着跟我爸说,我能力不行,智商不行,情商不行,工作这么多年一直很努力的踮着脚,太累了,这个工作太累了,我为什么不能辞职,去超市当个收银员。我爸说了我能记一辈子的话:所有队伍里都有最后一名,你为什么不能当最后一名,最后一名又怎样。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很多幸运。
她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写文章,其实我从头到尾都只有讲一句话,就是:不是我不为,我是真的不能”
关于抑郁症,我想说,如果可以,尽可能给予多的理解、包容和适宜的爱。
会多一些幸运。
再说到侵犯
屡见不鲜。
惊叹作者的清醒,大抵是很多个无眠的夜里被磨练出的理性,如她在访谈中说:
“ 我就是一个废物,为什么。书中的李国华,他仍然在执业,我走在路上我还看得到他的招牌。他并没有死,他也不会死。这样的事情仍然在发生,所以没有什么成功不成功的。”
“整个故事最让我痛苦的是,一个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他怎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五千年语境和传统,因为他的思想体系如此矛盾,以至于无所不包。因为他对自己非常自恋,所以对自己无限宽容”
“我在写的时候会有一点恨自己,有一种屈辱感”
小说的末篇点题:
“写,不是为了救赎,不是升华,不是净化。虽然你才十八岁,虽然你有选择,但是如果你永远感到愤怒,那不是你不够仁慈,不够善良,不富同理心,什么人都有点理由,连奸污别人的人都有心理学、社会学上的理由。”
“你有选择——像人们常常讲的那些动词——你可以放下,跨出去,走出来,但是你也可以牢牢记着,不是你不宽容,而是世界上没有人应该被这样对待。”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小红书上有很多看完本书后发自肺腑的发声视频。
它是她的故事,也写出了很多人的生活,影射了不同身份人群的丑陋和软弱。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及色欲。是人性,无人幸免。
单个的看,都情有可原,整合起来,这世界是一锅杂陈难以下咽的粥。
无力改变什么。
不评判,无分别心,做好自己,以及力所能及的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