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典故:《穿井得人》。
典故简介:
曾经宋国有一人姓丁的大户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每天家里出一个人去外面挑水。后来,家里打了一口井,丁老太爷非常高兴,逢人就说:“吾穿井得一人”,其实他的意思是因为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天天去打水,这个人就可以在家里干别的事了,就相当于得了一人的劳动力。
但因为他当时也没多解释,古代文言文又太过简略,结果大家都以为是他家打井从井里捞出来一个人。
这则奇闻越传越远,最后又从外面传回了这里,到了丁老太爷耳中,他不知道这里面的主人公是自己,也对这个新闻非常吃惊呢。后来,这个传言又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中。宋国的国君非常好奇,就展开调查,最后找到了丁老太爷,这才解释清楚了这个天大的笑话。
典故来源:
《吕氏春秋·察传》:“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炆钊浅解:
这则典故是我听过的最有趣的了。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竟然会演变成这样的笑话。多亏故事中的丁老太爷还活着,能够把这个误会解除,否则,这恐怕又会成为一个千古一案了吧。
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小笑话:妈妈教女儿炖猪蹄,总是把猪蹄从中间切成两半去炖。女儿很好奇,就问妈妈这其中的缘故,妈妈说她也不知道,这是她的妈妈教她的。于是她们为了探寻真相,去找了孩子的姥姥。姥姥也说不明白,是她的妈妈这么教她的。于是一家人去找太姥姥。于是,太姥姥告诉她们,其实是因为那时候家里穷,锅不够大,炖不下整个的猪蹄子。多亏了太姥姥还在,不然这这个原因,恐怕谁都不会知道了吧。
传言也好,习惯也好,如果没有深思就去相信,进而去推波助澜的宣传,恐怕就容易出现这种笑话吧。
典故小结:
人们后来就用这个典故形容对传言不加辨别考察,以讹传讹,最终造成了可笑的结果,也称“丁公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