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们发起线上公益私董会活动以来,每天下午场的训练就没有停过,有时甚至两场或三场同时进行,伙伴们既渴望训练也从训练中得到了利益,即使没有人指导,但用心投入之后,依然有所收获。
作为职业教练训练经验超过十年的过来人,我想谈谈大家的训练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过我要事先申明,我的标准适用于职业教练的训练,而且这个标准也只是我的主观判断,仅供伙伴们参考。
概括起来有四点:状态在一、蜻蜓点水、教练理论与教练实践相混淆、盲练。
状态在一
1、内心的状态在“一”,大家的作业普遍表达出收获、喜悦、兴奋,认为下午的训练很好、;偶尔表达出沮丧、难受(就像客户不愿付费的那一场),但都不能走到“二”——即能从“好”中看到“不足”,能从“不足”中看到“好”——更不用说进入到“三”的层次,即同时看到“二”和进入中道的状态。
2、上交的作业,绝大部分停留在“感觉、感受”的表述,比较缺少“事实”的表述。
3、说好的方面,基本上停留在概括性的表述,说不好的方面,基本上是具体细节的表述。
4、倾向于跟比自己厉害的人在一起,不知道其实和不如自己的人相处能学到更多。
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这一点尤其明显。拿作业来说,随着训练时间的推移,我看到持续坚持下来的伙伴们作业质量在下降,兴奋期过去了,似乎能撞击兴奋点的东西越来越少,在努力坚持的同时缺少更强大力量的注入。
是不想写作业吗?还是不知道写作业的价值,亦或是不知道该怎样写?
大家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深层次的探索,即使是在复盘时,提到某个环节或某个提问,也不深究下去。就拿写作业为例子:
怎样才算是深究呢?我的作业为谁而写?
我的满意度在几分?我想通过作业传递什么?
别人看到我的作业时感觉如何?通过写作业我得到哪些利益?
通过作业,我发现了哪些之前没觉察到的东西?如果作业是私董会的延展服务,我应该怎么写?
我希望我的作业为没能参与的人带来哪些利益?如果作业就是我的成长轨迹,那浓墨重彩的节点是什么?
如果我不写作业又会怎样?我希望从伙伴的作业中得到怎样的收获?
我怎样通过作业来挖掘参与每一场私董会的伙伴们的潜力?
......
曾有伙伴向我申请做外部私董会的主持人,按照要求,我需要看看她的平时作业。看完之后,我给她回复,大意是:之前,我看了某位伙伴的作业后,立刻邀请她做外部私董会的主持人;但看完你的作业,我没有这个想法。
认真地深究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会发现做教练与做客户没什么两样,都是自己教练水平的呈现;在私董会中做主持人、做参与者、做案主也没什么区别,都是自己觉察,解决自己的问题;甚至写作业也是教练水平的呈现。
教练理论与教练实践相混淆
参与到本次公益活动的教练,或多或少都学过教练、做过教练。因此,在私董会过程中和复盘时,我能明显感觉到大家心中对“教练”有某种标准。
我个人认为,如果是做教练学术的研讨,那么关于如何定义教练、应该有什么话术、应有哪些工具或方法、哪个流派如何等等方面的探究讨论和切磋都是非常好的。
如果是教练实践——也就是将教练实际应用于工作——甚至作为一个职业而言,就应该回归基本原则:我们是为客户服务的!从客户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所说所做的一切,我帮助客户达到了什么结果?能解决客户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客户什么问题?客户需要什么?客户不需要什么?如何解决客户的问题等等。
这样一来,我们跟客户在一起,根本没必要提教练这两个字,也没必要跟他人争执教练与顾问、培训有什么不同,以及它们之间的优劣是什么,你会专注于客户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能或不能帮助客户的是什么等等。
在教练理论和教练实践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如果只注重教练理论,任何你觉得好的教练观点或教练方法,只要记录下来,就可以说“得到”了某观点或方法。但对教练实践来说,除非你“做到”了,否则你没有“得到”。这个“得到”还有得到多少的区分,0.1分的“做到”也是一种得到,8分的“做到”也是一种得到,衡量“做到”的标准就是客户是否为你买单,这是铁证!
我看到很多教练被客户试用,但仅仅只是试用,看看他们提供的客户清单就知道,那一串长长的客户清单里,不乏500强企业之类重量级的客户,可细想一下就知道,他们只是被客户试用过,并没有被客户正式雇佣。
教练实在是一个非常特殊、非常稀有的职业。教练是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为客户服务,一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能服务多少人?如果教练水平足够被认可,连一家500强企业都服务不过来。多年前,我们慧一教练平台服务一家500强企业客户,一年的时间,我们也只能服务这一家客户,而且还只是中国的一个片区,没有覆盖到全国。
慧一服务的一家企业,叫创富港公司,做众创空间的,做得非常好,如果有伙伴想创业、或你的朋友想创业租用办公室,选他们就对了。我跟他们的董事长有点类似,比较佛系,我们签订的是长期服务协议,我们对其服务已进入第五个年头,但对基层管理者没有服务到位,这有我的原因。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举办了私董会公益活动,于是我就对创富港董事长说,让慧一的教练们对基层管理者做内部私董会的公益服务。董事长说,好!于是有二十多个人报名,做了两场下来,又有一些人报名,做了三场下来,现在有超过一百人报名!涵盖了总部和分部的管理者。
我们通过线上私董会解决了他们公司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是要系统地解决,接下来要超越线上私董会的方式,真正地、实实在在地给客户带来利益。一旦真正做开,现有的教练根本不够用。
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曾经培养过一个创三代的接班人(该公司成立于1967年),我把一个刚从国外留学回来,对生产经营管理什么都不懂的女生培养成公司的老总,花两年的时间帮助她走上管理,花近十年的时间协助她成长:
经历员工罢工、资金短缺、解雇老员工、整合客户及产品、设备更新、改变薪资结构、换IT系统等等。每一个都很难处理,而这都是她成长的足迹。我跟她在一起超过十年,从我的经历看,我感觉做教练真是服务不了几个客户的!体育冠军的教练,也是做不了几个冠军的教练的!当然,对教练的培训就不同,可以培训很多很多的教练。
盲练
在发起线上私董会的公益活动时,我就很明确地表示,有能力、愿付出的教练才能加入义工团队来做这件事。我也不知道线上私董会怎么做,我只是把我08年就开始做的线下私董会搬到线上来,整理出一个简单基本的流程,让那些有能力的教练们参照一下,并且可以在下午的训练营做做热身(熟悉一下流程)。
没想到越来越多的教练加入进来是为了体验下午场的训练!这也没什么,大家喜欢就好。慧一能提供一个场所给全国教练们一起切磋技艺,我也很开心!但从目前势态来看,大家把它当作职业训练场了,这可能就有点不合适了。
职业训练必须遵从“721法则”,即一个人的成长需具备三个方面:个人的训练、导师的指导、正确理论的学习。这三个方面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比例大概就是7:2:1。如果没有“2”和“1”,只是在“7”当中,那你的训练会走到哪里呢?
因此,去找到你尊敬的、你认可的指导老师,在他的指导下进行训练,这非常重要。当然,你也可以充分运用慧一下午的私董会训练营进行练习,我们欢迎所有流派、不同体系的教练们在这里进行训练,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说这是“盲练”呢?因为这只是在做“7”训练部分的内容,但是练什么、怎么练,并没有“1”理论部分的指导,过程当中出现问题也没人做“2”导师部分的指导,即给你指出来并告诉你正确的方法是什么,这就是我所说的“盲练”。
举例来说,职业的训练不只是下午三个小时的私董会,你的工作、你所开的会议、你跟他人说话、在家里做饭、洗衣服、乃至走路吃饭等等所有你进行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是你“正在做的教练”!要不,你怎么能从客户的任何一项工作行为中“教练”他呢?
关于提问的训练,你当下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你所看到、所听到、所指向的任何一件物品,所有所有的一切,都能随口提出100个问题,而这还只是基础的训练,最后是在每一个当下就能提出当下恰到好处的强有力问题,一两个问题就足够!当我听到还有教练在坚持认为开放式问题比封闭式问题更强有力时,我就在想,教练实践估计还没有入门!
关于聆听的训练,只有听到与没有听到的区分,是耳朵听到还是心听到,听到又分为能持续听到40秒还是持续听到1分钟、2分钟、5分钟、10分钟、30分钟等等,可以当下就试试,你会明白这个训练有多难!
在我主持的私董会里,在价值总结环节,我都会说,每个人用简短的语言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可以带走的价值有哪些,可是很少有教练能“简短”,更少有教练“总结自己的收获”,往往是说了很多闲话废话,去评价刚才的私董会里自己印象深刻的那些环节或情景。大家没能听到我的表达,会不会也听不到客户的表达呢?或者听到了我的表达,依然我行我素,听到客户的表达,却也无动于衷。
还有关于拿“合约”。它实际上是“要什么”的能力,它与高效能七个习惯中的“以终为始”是一样的,有些合约属于方向性的,有些合约属于具体的方法。还有一些工具如逻辑层次图,它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甚至每一个当下都实实在在“在当中”的,但我发现很多伙伴只是在教练中运用。
写这些,并不是说我在教练实践方面做得有多好,不是这样的。我也仍然在实践当中,亦在实践中有一些感悟罢了。这篇文章是为了抛砖引玉,我渴望能就教练实践方面与各个流派、各个体系的教练们一起交流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