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喜欢的小说能拍成电视剧、电影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能够将脑海里想象的东西具实化,想想都应该很激动。
可近年来很多著名小说具实化,都遭到了粉丝的排斥。小说积累的好口碑,都被具象化的电视剧、电影破坏了。
原因翻来覆去也就那几种,无非是编剧乱改小说,篡改人物关系,场景、服化道既不高端,也不上档次,5毛钱的特效看的很尴尬,演员没有演出小说人物的特性吧啦吧啦。
一般这种时候,从作者、制作人、导演,到编剧、演员,不是被寄刀片,就是遭到评论轰炸。
我大概整理了下,有以下3种原因。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好的小说,好的故事犹如精神食粮,能够给予人很大的温暖和鼓舞。能够让人在回味的同时,得到一些生活的感悟。
曾看过一个公众号发起的投票:你赞成喜欢的小说拍成电视剧、电影吗?结果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意外。不赞成小说拍成电视剧、电影的是将近赞成的1.5倍。
那个公众号下方的留言出现了很多不赞成的原因:
不想自己脑中幻想的主角被具体化成固定的某一个人,因为这样,再看小说的时候,大脑会直接脑补成电视剧主角的脸。
或者朦胧美有时候比滤镜美更让人心生期待。
又或是,也许电视剧的主角是其他人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但不是我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会让我在看小说的时候大打折扣。
每个人心动的点不一样,喜欢小说里的人物不一样,脑补的情节更不一样。没有办法接受脑海中朦胧的影子变成具象的某个人,而破坏了小说本身的神秘性和朦胧感也情有可原。
制作上的瑕疵
最近看了两部剧《沙海》和《斗破苍穹》,都是吴磊演的,颜值和演技自然无话可说,但无论是我还是其他人,都更倾向于看《沙海》。
为什么?
因为制作上的天壤之别啊。《沙海》的制作也算不上顶级的,但至少没有敷衍观众,该有的情节都有了,后期制作也还算网剧里比较好的。
而《斗破苍穹》可以说是一部败光了小说高热量的剧。
不知各位看过的是否记得,有一集是在山洞里,萧炎为了救云韵而拿药救她吗。原本拿药的动作应该有5毛钱特效,但偏偏没有。尴尬的“变药”情节就那么生硬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感觉是什么,就像是洗刷观众的三观,拿观众的智商开玩笑一般,可能后期制作比较缺钱吧。看到一个弹幕这样写到:等我有钱了,我一定要重新翻拍一个高大上版《斗破苍穹》。
该剧无论是服化道,还是选角上确实有一定的失败,但是剧情还是可以,用网友的话来说,当一部新剧来看还是不错的(你看,我们被欺负到要求有多低。)
对一部电视剧、电影的评价,很多时候,不是看宏观的东西,因为大都能够做到,有时候恰恰是最细微末小的情节,最能够体现出一部作品制作的用心和对作品本身的尊重,亦是对观众的负责。
资本市场浸染了原有的平和的电影、电视剧市场
很多人都说,与其看现在雷人的电视剧,不如回味前些年的佳作。至少不会看的想分分钟切腹自尽,气得吹胡子瞪眼。
细想之下,也是,前些年的电视剧走心。无论是作品本身还原度这种宏观,还是服化道场景这些微观。
在有限的条件下,还能够让剧情紧凑,内容充实,剧集合乎情理。这才是让过去的那些作品大都成了具有代表意义的原因。让人看完赞不绝口,见之不忘。
现在的电视剧、电影大多走肾。因为资本市场的入侵,大量的注水剧、烂尾剧,演员的演技,演员带资进组等鱼龙混杂,较为一谈,做出来的剧自然鸡肋。
不是雷人,就是三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事,非要扯上六七集才能解决,消耗了观众的时间和耐心。
甚至有人说:宣传片都比正剧好看。
固然,资本市场的注入为电视剧、电影带来了更大更广的舞台,但更像是一场文化产业的外衣下包藏着粉丝经济和票房、收视率收割,攫取资本利益化最大的资产转换。
说到底,我们排斥的不是小说拍成电视剧,而是假借拍小说为名,毫不掩饰赤裸裸的圈钱目的,从而达到自己在文化产业领域内巧取豪夺的野心。
Ps :1、我这里谈论的是那些制作粗暴,为赚钱而拍的雷人剧,而不是那些用心制作的好剧。
2、插图源自摄图网,仅限个人商用
文/完